李绍鹏,现任中建西部建设湖南有限公司岳麓分公司副总工程师、质量总监,曾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混凝土行业“优秀实验室主任”等荣誉称号,两次获得全国混凝土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及一次三等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入职6年,他在一次次解决困难中不断成长,从一线物检员、质检员、物检组长、内业管理逐渐成长为基层厂站副总工程师、环境总监、安全总监、质量总监,他说:“困难和问题是我成长路上最好的营养补给。”
这一次,面对厂站盈利能力和产品品质双提升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他再一次“出手”,又一次成功实现技术破局。
我要打破被水泥“卡脖子”的局面
“我要打破被水泥‘卡脖子’的局面”,一想到年国庆节以来因水泥供应紧张、价格暴涨导致厂站产能无法发挥,运营受阻而经营指标难以完成的局面,李绍鹏就憋着一股劲而无法释怀。
春节假期还没结束,他拖着行李就扎进了实验室。这一扎,就是七天,他像是“入定”了一样,开始了修行。
即便到了今天也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在实验室里干了什么,只知道他每天会“出关”两回。
一次是吃饭,另一次还是吃饭。
“我都好奇他到底喝水上厕所没,一天到头扎在实验室搅合砂石、水泥,然后得到一系列的数字和结论。”
食堂师傅说,他这个师傅就是这么神奇,过段时间就钻进实验室,消失一阵,搞出几串数字,开心的不得了。
事实上,岳麓厂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正在攻克难题,大家都清楚一点,只要给他点时间,他总能交出满意的答卷。
果然,这一次,还是如此。
“通过对一系列材料组份的配置优化调整试验和验证,配合比设计思路得到改进,实现了对水泥使用依赖度降低10%-20%不等,单方技术创效约15元左右。最关键的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配合比设计,我们的混凝土力学强度相比之前的方案更高了,同时,还符合低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理念。”班子会上,李绍鹏给大家慷慨激昂地解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新的技术创效思路初步验证可行性后,如何将方案落实到生产运营中成为了李绍鹏破局之路上的另一个难题。
“做我们这行呀,千万不能纸上谈兵,任何方案都要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从实验室出来,李绍鹏立马带上两个小徒弟来到料仓对库存原材料情况进行摸排。
“在见到师父之前,我一直不理解网上说的要把实验做在田间地头到底是咋回事。”陈涛一脸茫然地望着李绍鹏,“天知道他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其实李绍鹏的想法很简单,作为一名混凝土“老兵”,他知道实验室的方案和实际生产有着很大的距离。
果然,试生产混凝土当天,因为试验与生产的差异以及原材料的波动,混凝土和易性始终无法保证在一个统一的标准。
“一瞬间,不安和紧张立马涌上心头,这种熟悉的感觉在湖南省第一高楼长沙国际金融中心施工出现波动时、在梅溪湖金茂大厦浇筑现场被客户质疑时……都出现过。”
在“提质降本增效”成为公司应对行业发展困境的关键举措的背景下,任何浪费在李绍鹏看来都是不可忍受的。
经过策划,李绍鹏不断调整各材料组份的用量,反复试验,对每一次调整后的试验数据详细记录,分析原因。
通过持续一个半月的努力,李绍鹏终于克服了实验室试验与生产的差距,成功将产品技术创效方案应用于实际生产。
质量永远在第一位
作为重要的建筑原材料,混凝土的配合比任何一点变动都有可能导致混凝土性能的巨大变化,为了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保障质量,保障建筑质量安全,李绍鹏可谓是煞费苦心。
“从我第一天干混凝土开始,产品质量就是我的底线”李绍鹏笑着说道,“工作了那么多年,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买了房,我知道普通人在面对一间质量有问题的房子时心情会是啥样。”
面对难题,李绍鹏没有丝毫畏惧,试生产后,他就把被子搬到了中控室,每一车原材料入场,他都得取样,每一车混凝土出厂,他都必须亲自检查。
物流车司机老刘不止一次抱怨,“这个李绍鹏呀,把混凝土看得跟艺术品一样,有一点不入他眼的,他就要我们停车取样再检查,最关键的是,这李总还总是笑嘻嘻,搞得我生气都生气不起来。”
“听到老刘这样说师父的时候,我一下子就绷不住了。”陈涛忿忿不平,“但一想起师父说的,人跟混凝土一样,性能不稳定质量就会出问题,我就肃然起敬。”
在同事眼中,李绍鹏和他的技术团队就是这么一群人,性格执拗,但又好像没有脾气,在他们的眼中,混凝土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就是我带团队的方法,让这些年轻小伙子先有了对质量的敬畏之心,他们才能真正干好这一行。”看着他的徒弟,李绍鹏骄傲不已,“这一次,我们只实现了单方15元的技术创效成绩,下一次,他们也许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又或者创造出一些我想都不敢想的成果。”
供稿
周彪
编辑|徐舟
审核|陈海凤
扫描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