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筑方式的重大改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和声音的污染,由于采用集中生产和制作,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集中养护的优点。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中,预制构件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主要有套筒灌浆连接、约束浆锚搭接连接、波纹管浆锚搭接连接。装配式规程推荐采用套筒灌浆连接,这种连接技术在国外得到普遍采用。目前,套筒灌浆连接方式在日本、欧美等国家已经长期、大量的实践经验,国内也已有充分的试验数据和一定的应用经验、相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规程。大部分工程项目都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灌浆套筒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套筒及灌浆料的成本较高,难以有较科学的技术手段对浆料的密实度进行检查,套筒灌浆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要严格控制套筒灌浆的施工过程,加强技术操作和对浆料的密实度进行有效的过程监督和现场实体的的质量监督和控制。本文主要对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灌浆技术施工的应用进行探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用预制构件在生产方式上有以下特点。构件生产前对施工图纸进行深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不是一次性整体浇筑完成,而是通过深化图纸中将拆分的预制构件经过节点灌浆连接而成,通过节点连接达到力传力的作用。所以预制构件生产前的深化和拆分相当重要。将整体结构分割成小型构预制构件进行加工和吊装安装施工,深化图的拆分要综合考虑各节点的图构造,避免出现各种遗漏。给现场安装造成不利影响。第一章驻厂验收驻厂验收的质量控制是细化到组成混凝土的原材料和种类上,与现浇结构相比,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用预制构件和使用灌浆套筒等其他材料。对材料质量控制和预埋精准度的要求更高。预制构件的制作体现了更加工业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对产品指标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对构件的截面尺寸偏差允许值更严谨,预制构件的驻厂监理工作内容较多,是保证预制构件质量的关键之一。为保证驻厂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监理人员驻厂前对构件厂进行监理程序的交底工作,内容包括驻厂监理的内容、要求、验收的程序、文件的签发、返工处理等内容,驻厂监理的职责:复核计量的基础数据,审核预制构件生产和检查验收、结构实体检验和结构性能的检验、储存、成品保护等方案及其原材料构配件的检验方案,将意见汇总报总监理工程师;监督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及上岗前的培训、考核记录。特种作业人员和主要工序操作人员必须持有相关的资格证书或培训和考核记录;对预制构件生产用的原材料和构配件等设备物资进行见证取样(水泥、砂、石、掺和料、外加剂、钢筋、混凝土拌合物、套筒)对采购的物资进行出入库管理、使用管理及储存管理制度;检查生产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设备和设施、计量器具、检测设备等;检查材料、构配件的质量,审核报验资料;做好预制构件生产的数据记录和整理工作(拆分规格、钢筋型号、间距、套筒、砼标号、浇筑日期、养护时间以及和图纸相对应的编号和代码)建立不合格原材料和构配件处理记录;根据监理工程师的安排,对预制构件生产过程进行巡视和检查验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该,并向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汇报;落实构件质量检查验收制度;第二章质量过程控制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预制构件生产和安装质量达到设计和规范的要求,为此,质量控制包含了生产、运输和安装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厂家应提供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给监督人员。预制构件的难点就在于钢筋土预制构件的精度要求高、质量要求高、以及吊装的孔位和安装的螺丝孔定位要求高,若出现一点的偏差,那该构件将无法安装,所以必须严格控制所有预埋的位置,确保生产构件的质量。对关键质量控制点、关键部位和特殊过程进行技术交底;对钢筋绑扎、灌浆套筒安装、预埋件安装、保温材料的铺贴、管线的敷设、防雷钢筋的标记、吊点吊环安装和混凝土的浇筑,拆分的规格进行进行复核;对拆分的梁、板、柱、墙体都有其身份的铭牌(楼层、区域位置、规格、标号、生产日期、养护龄期;在预制构件墙体、楼板上要注明管线的走向;确定构件进场验收检查的项目和检查验收方法。当采用从运输车上直接吊装方案时,进场验收在车上进行,由于检查空间和角度受到限制,须设计专门的检查验收办法以及准备检查工具、无法直接观察的部位可用探镜检查。第三章装配式建筑项目中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原理全灌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全套筒灌浆连接技术的原理就是利用套筒里面的凹凸部位,和墙、板上预埋的钢筋通过微膨胀特性专用浆料进行有效的连接,从而达到抗震要求。安装时候被连接的墙身套筒从预埋钢筋上部插入(先行对孔清理),安装辅助定位后封闭底部连接位置,调整墙身的垂直度,对墙身进行45度的固定。灌浆机从下部灌浆口进行灌注,当浆料从上部浆料口溢出时候应及时采取封堵措施(持压必须达到30s)。一端注入高强度的灌浆材料,由于灌浆料具有微膨胀的性能,所以在灌浆料硬化后,钢筋和套筒可以紧紧结合为一个整体,正是由于灌浆料的性质,确保了套筒内部的密实性,在套筒的约束下,钢筋也被粘接的很牢固,所以灌浆24小时内不得使构件和底部板面受动振动和物体撞击。半灌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半灌浆套筒连接,是钢筋一端套丝和套筒的螺纹拧紧,利用螺纹之间的咬合来承担所需传递的应力,另一端是连接钢筋,通过浇筑微膨胀的砂浆硬化之后,钢筋与灌浆料、灌浆料与套筒之间的咬合作用而产生的三者之间的摩擦来传递力,是两根钢筋达到连接作用。总体上看,半套筒的成本更高,但是连接的效果更加理想,并且接头的尺寸更小。装配式建筑套筒灌浆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措施分析首先是技术准备措施,综合考虑构件生产、运输到预拼装、明确套筒(全、半)灌浆技术参数、工艺性能及浆料测试等进行分析,做好灌浆前的技术培训交底工作,结合相关规范和施工图纸划定的区域进行试灌浆。从试灌浆中找到需要改进的节点问题,来确保灌浆的饱满度。有关质量合格标准和质量管控要点,要在技术交底明确,做书面文件记录留底。对拟进行灌浆的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技术考核制度,培训考试合格后发上岗证书,培训人员和培训相关资料留底并保证资料的完整性。灌浆施工前要对材料进行检查,预制构件、灌浆套筒、封堵材料以及灌浆材料和灌浆的设备检查。检查预制构件套筒内洁净情况(可采用手电筒进行照射),检查侧注浆孔是否有杂物堵塞以及套筒的位置、型号、数量是否满足施工图纸和相关规范的要求。检查预留钢筋的直径和钢筋的垂直度,检查钢筋的端部有无马蹄形。检查钢筋有没有被污染。(整个检查过要按区域进行划分,做检查资料留底)。灌浆前要对灌浆的设备和材料进行检查,检查专用注浆设备及其他辅助设备,检查灌浆材料是否满足施工需要。第四章套筒灌浆施工工艺流程和管理控制做好灌浆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基层的处理、杂物清理、对结合部位进行淋水湿润,但是不得有积水。灌浆分仓以及确定灌浆顺序以和人员分工。座浆密封材料宜搞高一个强度等级进行周边的密封,密封材料需要提前24小时完成。(检查周边座浆是否密实)依据配合比做浆料的试配,对试配浆料进行检测,检测满足设计图纸、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后在进行试灌,(做好影像资料留底:检查灌浆料、分仓材料、封堵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以及灌浆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记录和相关培训合格证书;检查灌浆环境温度设备性能参数;检查套筒内连接长度的位置、接缝空腔边通情况、灌浆的压力以及接缝的封堵方式等;见证对灌浆料平行检验试件的制作)正式灌浆要按规范留置长方体的试压件。对灌浆料的密实度进行检查,主要靠肉眼观察上部出浆口出浆的速度和是否有断续溢出浆体,正常浆体溢出,需要稳压30S才可以对浆料口进行封堵措施。每一灌浆区要按区域记录施工技术日志,对浆体的灌注时间,稳压时间,封堵时间以及试压件的留置等做详细的记录。墙板结合点位置的座浆做为灌浆工艺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主要关键流程是对接缝处的混凝土的平整度进行检查,检查是否有松动的石子和突出的砂浆,需要对突出的小石子和松动的石子进行清理,对构件结合部分进行淋水湿润,达到24h,方可进行周边座浆处理。(座浆料要提高一个强度等级,采用微膨胀,封堵料达到一定强度后,要进行养护措施)现场浆料的搅拌。主要依据浆料的检测报告和产品说明书,按实验室提供的施工配合比,现场进行试配灌浆料、现场对配置好浆料的流动性进行检测。温度宜探制在10-30摄氏度。抓好灌浆操作的质量控制。灌浆环节属于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关键性环节,为确保该环节施工质量,必须结合《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监理规程》DB/T87--等规程对灌浆料提出的技术要求。在套筒灌浆操作环节中落实:首先对灌浆区域来进行分区域,然后确定灌浆的顺序。其次是对套筒和预留孔位置、数量和深度以及钢筋的规格、数量、位置、长度进行检查。检查孔内是否有杂物和注浆孔是否通畅等。灌浆主要使用的设备有如下:滚筒式搅拌机、空气压缩机、电子台称、灌浆筒、钢丝软管、橡胶塞、小铁铲、手持式风筒。灌浆就分仓分类,预制墙板吊装就位后,进行墙板的安装调试完成后。对拟进行的墙板进行分仓,分仓工作完成后,按顺序对部位进行封堵、(需要注意的是全连通的灌浆料的长度不宜超过mm,以依据编号进行逐一进行灌浆,灌浆料应按配比要求计算灌浆材料和水的用量,经搅拌均匀后测定其流动性,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灌注,每工作班组应检查灌浆材料搅合物初始流动度不少于1次,拌制的材料宜在30min内使用完。严禁对散落的灌浆料进行二次使用,剩余的灌浆料不得再次进行添加灌浆料和水进行混合使用。灌浆环节则需要遵循连续、缓慢、均匀原则,同时保证施工后的部件24h内不受到碰撞、振动影响。在施工中上部的排浆孔有灌浆料冒出,代表套筒内浆料已经注满,此时持压必须达到30s。才可以用软木塞进行封堵。第五章结论装配式套筒灌浆技术是装配式结构施工中的一项新型技术,同时也是保证结构体系安全的关键工序。目前灌浆套筒连接的质量检测技术比较单一,目前只有通过施工过程中的有效监督管理,结合实验室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现场的实体检测没有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