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建材报」
预制混凝土相对于传统的现场浇筑建筑方式而言,凭借特殊的制备工艺和生产流程,有着施工周期短、人力综合成本低、更加节能环保、节约施工材料、降低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等优势。
它最早起源于德国,与钢筋混凝土几乎同时起步,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已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初级阶段目标任务。据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理事长、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院长蒋勤俭透露,下一步预制混凝土行业将重点解决质量从差到好、工期从慢到快、成本从高到低的终级阶段目标,可以说已经迎来行业发展的关键期。
装配式建筑给行业提出新要求
我国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进入平台期和攻坚期,虽然全国各地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的热度还在不断增加,但从各地反馈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和装配式工程实施情况分析,都出现了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成长烦恼。
▲北京城市副中心市政府办公楼
当前,装配式建筑实施的规模和数量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也取得了一些产业化推广科技成果,但体现装配式建筑提质增效的整体效果还并不明显,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产业工人短缺、工程质量不高、建造效率低、工程管理专业性差等问题。
对此,蒋勤俭指出,当前我国的预制构件产品主要集中在住宅与公共建筑用的预制墙板、预制楼板、预制梁、预制柱、预制楼梯、预制阳台等生产供应,这部分构件应用对象以装配整体式结构工程为主,除北京、上海外大多数地区还主要停留在预制叠合板、楼梯、阳台等水平构件的发展阶段,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普遍很低,加之产品技术单一,种类较少,严重制约其推广应用。因此,加强预制混凝土构件在装配式建筑中的产业化应用技术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重点和热点。
提到未来产品体系的发力方向蒋勤俭表示,目前我国对于低多层建筑的装配式构件技术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各地都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全装配结构的预制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工业类建筑大跨度预制预应力构件的应用逐年提高,目前的双T板、预应力空心楼板等构件在大跨度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结构中应用越来越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