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重声明:本文仅基于现有信息分析,无意替混凝土供应商开脱,只是不希望忽视该事件真正的元凶,避免悲剧重演。
1、编一个荒唐的故事某食堂同一时期给个食客出售了份米饭,其中10个食客买回后随意往米饭中掺水,将米饭变成稀饭没有吃饱。被曝光后,主管部门、新闻媒体、吃瓜群众纷纷指责食堂出售了劣质米饭,进而食堂被立案调查。于是食堂分包经营、大米质量不佳、蒸饭过程控制不完善等等问题都不断地被分析、暴露出来,更加坐实了食堂罪责。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米饭变稀饭事件,全国各地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食堂大检查。请问食堂存在的问题与该事件有因果关系吗?谁是真正的元凶?究竟该调查处理谁?如何才能真正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而如此荒唐的类似故事,在混凝土行业早已司空见惯,经常上演。
2、普及一个专业常识混凝土结构强度合格与否取决于混凝土材料交货强度和混凝土浇筑、振捣及养护等施工过程。正常情况下,如果混凝土材料交货强度不合格,混凝土结构强度一定不合格;如果混凝土材料交货强度合格,混凝土结构强度有可能合格,也有可能不合格,取决于施工过程是否符合标准规范。施工过程不可能额外提高混凝土结构强度,但一定有可能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结构强度。因此国家标准规定,判定混凝土材料交货强度是否合格的依据是,混凝土交货检验标准养护试块强度,而决不能是混凝土结构强度以及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即供应商只能对混凝土材料交货强度负责;施工单位要对混凝土结构强度负责。当结构强度不合格时,可以首先调查材料交货强度是否真实、合格,如果材料交货强度没问题,就基本可以排除混凝土供应商的责任,应重点转向调查施工过程是否符合标准规范。只有当材料交货强度不合格时,才需要调查混凝土供应商。这才是正确的逻辑关系、调查程序。否则只能越查越乱,牵强附会,伤及无辜,放走真凶。3、理清一个基本事实按照长沙住建局两次通报的情况可以确认,同一时期共有59个项目使用了该供应商的混凝土,至今只有2个项目混凝土结构强度不达标,5个项目混凝土结构强度尚在检测中,其余52个混凝土结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就项目数而言,合格率已接近90%。另外就出事项目C35混凝土而言,只是抽检部分构件中最低实体强度是17.6MPa,大部分构件实体强度大于20MPa,也有部分构件实体强度接近30MPa,绝不是整体强度都只有17.6MPa(建议长沙住建局公布完整的实体强度检测报告,以示正听,不能任由断章取义、以讹传讹)。90%的项目合格率、实体强度离散如此之大,恰恰充分说明,导致这2个项目混凝土部分结构强度如此低的主要原因,绝不是混凝土供应商的问题,而是这2个项目施工过程严重违反标准规范的规定。难道同期所有材料强度不合格的混凝土、不合格的原材料碰巧都只用在这2项目上?
4、揪出一个真正原凶长沙住建局第二次通报称,专家组初步调查发现混凝土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控制;施工单位违反规范强制性条文,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有随意加水现象。不客气地说,供应商的原因适用于全国大部分混凝土企业,无法证明与事件有直接因果关系,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供应商有问题,那52个混凝土结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该如何解释呢?难道那52项目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控制了?那52项目施工过程如此神奇吗,能将不合格的混凝土材料变合格?其实不用做任何调查,真正的业内人士都明白,真正元凶只有一个——就是施工单位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随意加水。可以说全国大部分混凝土企业试验室主任手里都有大量“施工单位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随意加水”的证据,因为在这方面,混凝土供应商是第一受害者。写本文时在百度上搜索“混凝土随意加水”,出现万条结果,可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随意加水现象有多普遍,在行业内早已盛行几十年,愈演愈烈,是公开的秘密和明规则。类似长沙问题混凝土事件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只是鲜有媒体曝光罢了。元凶找到了,板子却打在受害者身上,元凶始终逍遥法外,“施工单位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随意加水”现象盛行也就不足为奇了,类似问题仍将会不断发生。再次郑重声明:本文不否认混凝土供应商有问题,但是本文认为所暴露的供应商问题与这2个项目混凝土结构强度不达标之间没有直接因果逻辑关系。如果有,请提供有说服力的详实证据。5、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想证明混凝土材料强度是否合格很容易,可以查看交货检验标准养护混凝土试块强度报告;可调阅混凝土生产计量记录;可用相同原材料验证配合比;可以用同期混凝土在其它项目上的强度作为旁证等等,其它问题与此无关。但是想证明“施工单位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随意加水”却很难,因为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监督、没有视频记录、无法再现、无法溯源、死无对证。而为了人身安全和企业生存,没有多少混凝土企业试验室主任敢轻易将手中的证据暴露出来。除了随意加水,还有欠振、漏振、不养护、不抹面、早拆模、早堆载等等行为都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降低、裂缝频发,行业戏称“建筑工程质量掌握在工人手里”。本人两年前在专业期刊上就呼吁,建议国家必须强制推广混凝土浇筑过程的全程、全方位视频监控,该视频应作为工程验收资料永久保存,刻不容缓!遗憾的是没有得到行业重视与采纳,否则长沙问题混凝土事件或许可以避免。6、调查类似问题的一个教训只要混凝土结构强度不合格,建设、监理、施工以及主管等所有专业部门都首先怀疑混凝土材料强度有问题,已成为惯性思维,而忽略了常识。因此长沙问题混凝土事件发生后,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新闻媒体,所有矛头从一开始就指向混凝土供应商。事实真相尚未查清,就对混凝土供应商立案调查,对法定代表人采取强制措施,将混凝土企业关停,然后轻而易举找出一些供应商问题,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在舆论压力下,对全市混凝土企业再次开展大检查,全国各地也纷纷开始效仿,仿佛混凝土供应商才是元凶。但调查结论离事实真相却越来越远,问题依旧没有解决。为什么?因为调查从一开始就犯了逻辑错误、程序错误。如果混凝土材料交货强度合格,从标准和逻辑角度来说,混凝土供应商就没有问题,就不要再不断调查混凝土供应商。住建局通报要强调某工程混凝土结构强度不合格,不要报道某供应商混凝土强度不合格,应该转向重点调查施工环节,将舆论引导到正确方向。请问混凝土结构强度不合格的2个项目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是哪家?混凝土工人来自哪里?施工过程有无监管?有无监理旁站?有无交货检验验收?该如何处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如何防范“施工单位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随意加水”?至今没有任何报道。可以说,混凝土施工过程比生产过程更不可控、更不可追溯。而追责错位、不能对症下药,恰恰就是我国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的根源。即使最终证明混凝土材料有问题,那就应该首先重点调查混凝土供应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检测机构,在交货检验验收环节上出了什么问题。总之事故调查要基于事实,基于逻辑,基于标准规范,要严谨、经得起推敲,要抓主要矛盾,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7、给混凝土供应商一个忠告在当前社会舆论下,在这个上游原材料质量劣化,下游施工行为不规范,两头不能得罪夹在中间背黑锅、被误解,处处充满风险的“伤心混凝土”行业里,请混凝土供应商一定要学会自我保护,必须要提高技术人员的地位、数量与素质,加强原材料质量的检验与控制,提高混凝土的配制强度与富余系数,加强混凝土出厂检验与交货检验,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技术交底与取证,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切不可盲目降低成本而因小失大,一不小心成为替罪羊、牺牲品。8、对行业监管的一个期望不可否认,全国混凝土行业鱼龙混杂,良莠不分、偷工减料、假冒伪劣、劣币驱除良币现象严重。建筑施工层层分包,民建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监管缺失,混凝土工人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普遍无证上岗。请主管部门加强对预拌混凝土企业和施工企业的资质动态审查,杜绝技术人员职称证书挂靠现象,杜绝无资质搅拌站,避免资质审查走形式、走过场。加强每一批次混凝土交货检验工作,确保交货检验试块的真实性以及检验数据的真实性(两个真实性缺一不可,也是行业顽疾)。明确混凝土材料质量与结构质量的责任界定,加大对施工单位的追责,避免监管错位,让混凝土企业与施工单位各负其职、各负其责。希望加强行业监管的专业性、科学性、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全国混凝土行业乱象,真正提高全国建筑工程质量。图片源自网络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