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青岛晚报掌控全媒体」“港外过节,港内大干”金秋十月,正是收获季节。国庆假期期间,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一派繁忙建设景象:现场吊机林立、焊弧闪烁,筒仓顶、钢架上、吊臂下,到处都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为确保月底前设备达到联动调试条件,工人们盯上靠上拼上豁上,全天24小时连轴转,管理人员也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吃住在工地现场。2日上午,记者来到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粮食筒仓二期建设工程现场。作为山东港口集团、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年挂图作战产城融合的重点工程项目,粮食筒仓二期建设工程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作为山东港口青岛港建管中心总工程师,远航每天都在工地现场指挥。“现在整个项目进入冲刺阶段,压力很大,动力也很足。”远航表示,高峰时项目现场有上千名工人,目前也有六七百名工人。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粮食筒仓二期工程位于粮食筒仓一期北侧,建设26座混凝土筒仓,设计单仓容量1万吨,总容量26万吨,设计年周转量万吨。项目主要包括:平行码头布设2排13列共26座圆形筒仓(单仓直径25米、高40米),配套建设3#变电所、消防加压泵房及地磅房、2座转接机房、2座转接平台、装箱楼及皮带流程、管线、道路等设施。目前,筒仓主体及配套房建完成;消防管线及设施安装60%;钢结构安装基本完成;流程设备安装55%,工程项目进入全面冲刺攻坚阶段,确保10月28日进行设备联动调试,满足一线生产急需。和传统粮食筒仓不同,这些筒仓更智能:专业化装箱楼工艺,实现了散粮“散改集”装箱规模化、流程化;拥有温度监控、通风等设施,更好保障粮食储存安全;仓底采用半锥平底仓形式,配套螺旋清仓机、埋刮板机,减少人工清仓频率,不但降低了能耗,同时还提高了安全性和清仓效率。增设除尘器、抑尘料斗、装箱用伸缩罩、真空清扫系统,体现了绿色港口建造理念。此外,该项目还建有全国目前最宽的全气垫式皮带机。“我们建设的,是事关山东港口青岛港未来发展的重点工程,开工就是决战,一分钟都耽误不起,说了算,定了干,天大的困难也不变。”在碰头会上,远航向各参建方不断强调。工地办公室的记录板上,详细记录着施工中的每一个进展:年10月15日,筒仓垫层混凝土浇注完成;11月9日,筒仓基础混凝土浇注完成;年1月13日,筒仓筒壁、剪力墙板混凝土浇注完成;3月31日,筒仓仓壁滑模混凝土浇注完成;7月28日,26个筒仓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比计划工期提前了25天。作为山东港口青岛港引进的高技能人才,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的远航,是一名工程方面的博士。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远航应该身穿白大褂,坐在实验室内做着各类研究。可内心希望能多干实事的远航,在研究生阶段跟随导师接触上青岛港后,就深深被这家企业所吸引。年博士毕业,他毅然进入了山东港口青岛港,成了一名建管工程师。起初,远航在前湾港区工作。“当时虽然隧道还没有开通,但毕竟离着轮渡近,每天都可以回家。”在前湾港区工作只有几个月时间,远航便被派到了董家口港区。彼时的董家口港区,是一片荒芜的滩涂地。虽然已过去多年,远航至今仍清晰记得刚来董家口港区的情景:作为山东港口青岛港的“开疆拓土”部队,远航和同事们是董家口建设的“先头兵”。初来董家口的时候正值寒冬,除夕夜,山东港口青岛港考虑到他们出行不便,特意送来了饺子。可大家坚守岗位。水管因为天气寒冷冻破了,找遍工地周边都没能找到水,于是就地取材,从海边捡起冰块,煮了一锅饺子吃。那时候新的宿舍区尚未建成,住处是简易的渔民早已荒废的小屋,门缝差不多有拳头大小,刺骨寒风吹进来,即使身穿三件棉袄仍被冻得手脚通红。相比无法陪伴家人,这些困难都称不上困难。国庆假期,当大多数人都在陪伴家人时,远航、张勇、郑成明、于海洋、马铭远等港口建设工人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说起对家人的亏欠,大家眼眶中泛起了泪光。现实的艰苦挡不住港口人的热情。在大家的努力下,董家口港的面貌日新月异。一个个“超级工程”从无到有,董家口港区的战略布局框架逐步形成,再造一个“青岛港”正从规划蓝图变成现实画卷。这让节日期间的坚守也变得格外充满干劲。随着一、二期项目的相继投入使用,董家口港区的大豆、小麦、玉米等粮食接卸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并将有利带动粮油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