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乌鲁木齐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4037691708767084&wfr=spider&for=pc

.1.1.1设计概况及设计要求

1.1设计概况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是本工程结构施工的关键之一,本工程基础底板、地下室竖向结构等部位属大体积混凝土,其中○L轴南侧底板厚度~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S8,一次最大浇筑量约m3。北侧、东侧、西侧地下室外墙厚1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S8。

上述部位大体积混凝土将在夏季进行浇筑施工,采取综合施工措施法是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基本技术路线。

1.2设计要求

(根据**电视台TVCC新址主楼-钢筋混凝土材料及施工技术要求)

1.2.1防止混凝土在初凝期和养护期间产生开裂。

1.2.2混凝土初凝和养护期间,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必须维持在摄氏85度以下,且在混凝土内任何两点的温度差之不能超过摄氏25度,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不得超过摄氏32度。

1.2.3混凝土中水泥的最大用量不超过㎏/m3,最小则不少于㎏/m3,水灰比则不应超过0.5。混凝土中石子的含泥量控制在小于1%,砂的含泥量控制小于2%。

1.2.4混凝土浇筑温度(混凝土振捣后,在混凝土50-㎜深处的温度)不宜超过28度。

1.2.5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应采取养护措施,将温差控制在25度以内。避免因内部温差、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的裂缝。

1.2.6在业主代表的批准后,承包人可加入粉煤灰(PFA)替代部分的水泥,但承包人须证明混凝土的强度增长能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混凝土必须在45天内达到设计强度。

.1.1.2施工组织

2.1底板施工区段划分及施工流程

2.1.1施工区段划分

本工程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主要集中在L轴南侧,在施工中,本投标人将按照设计图纸中后浇带的位置来划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施工区段,从○19轴往○1轴方向,共分四次浇筑完成,第一段浇筑量约为m3;第二段浇筑量约为m3;第三段浇筑量约为m3;第四段浇筑量约为m3。具体区域划分见下图。

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流水段划分图

为保证底板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采取每段一次性整体浇筑的方式。根据基础结构特点及后浇带形式将每段混凝土划分为几个浇筑区域同时浇筑。为防止混凝土浇筑速度过快而产生的内部温度过高问题,本投标人将每段混凝土浇筑时间控制在48小时左右。即:以混凝土泵实际输送速度40m3/h计,第一、第四浇筑段分为3个浇筑区域,用3台混凝土地泵同时进行浇筑施工;第二、第三浇筑段分为5个浇筑区域,用5台混凝土地泵同时进行浇筑施工。按照上述浇筑方式,可以保证每段混凝土均在48小时完成浇筑任务。

各段浇筑区域划分见下图:

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流水段划分图

第一段:○1、○3浇筑区域首先同时进行混凝土浇筑,约2小时后(待-11.95m地坑混凝土流动性不大时),第2浇筑区域开始进行浇筑。

第二段○1-○5浇筑区域同时进行混凝土浇筑。

第三段先浇筑○1浇筑区域标高较低部分(-17.)底板混凝土,采用间歇浇筑的方法,低坑侧壁模板做成整体式并预先架立好,先将标高较低处底板浇至与模板底口平,待坑底混凝土流动性不大时(约为2小时),再浇筑坑壁混凝土及标高较高的底板部分○2-○5浇筑区域。

第四段○1-○3浇筑区域从北至南同时进行混凝土浇筑。

2.1.2工艺流程

搅拌站供混凝土→核实混凝土配合比、开盘鉴定,混凝土运输单→检查混凝土质量、坍落度→输送与混凝土同配合比水泥砂浆润滑输送管内壁→输送混凝土→分层浇筑→振捣→抹面→扫除浮浆、排除泌水→养护→测温→成品保护。

2.2地下室外墙施工区段划分及施工流程

2.2.1施工区段划分

地下室外墙大体积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主要为北、东、西侧地下室外墙,外墙厚1m,在施工中,我们将墙体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划分为5个施工区段(具体见下图)。

基础外墙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流水段划分图

外墙每施工区段混凝土施工从一端开始,使用一台地泵配合一台布料杆,沿墙体单向浇筑,采用斜面分层浇筑法,分层厚度不超过mm。每台泵均设专人负责,保证布料杆所负责的作业区域的混凝土均匀下料。

2.2.2工艺流程

浇筑层段施工缝的清理→有关部门验收(土建、水电)→签署浇筑申请及混凝土浇筑令→施工缝提前浇水湿润→铺设同配合比砂浆→分层浇筑混凝土→标尺分层量取高度→分层振捣→墙上口找平→墙体上口混凝土标高检查→清除混凝土表面浮浆→拆模→养护→成品保护。

2.3混凝土的运输与供应

2.3.1混凝土供应站的选择

由于现场施工场地狭小,无法在现场建立混凝土搅拌站,本工程将采用商品混凝土,我们选择五至六家以上资质资信好、供应能力强、技术力量高、与现场距离最近的大型搅拌站,主要由其中两家供应商品混凝土,其他备用。底板每一段混凝土开盘,均要求混凝土供应能力≥m3/h。

2.3.2混凝土输送泵及罐车的布置及交通

现场设置地泵,混凝土通过竖向及水平管输送至作业面。作业面上水平管的浇筑宽度:当底板厚度为2.5时,按每根管服务宽度8—10m来考虑;当底板为1.5m时,按每根管服务宽度10-14m来考虑,即泵车、泵管的布置严格按照“混凝土浇筑区域划分图”进行布设。现场设置5台地泵(另加一台地泵作为备用)。关于混凝土输送泵的平面布置参见附件“地下结构施工期间现场平面布置图”。

混凝土罐车在现场南侧道路双向行走,并在现场西南设置专用掉头场地,并设置专门交通协管员指挥道路交通。

由于本工程地处三环路边,根据北京市有关要求,早六点至八点、晚五点至七点禁止混凝土罐车驶入,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申请办理通行证,或在上述时段提前将混凝土运至现场,已备该时段混凝土浇筑施工使用,避免造成浇筑间歇。

2.4施工机械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主要设备

.1.1.1技术措施

3.1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

3.1.1施工准备

1.组织所有的混凝土施工员和操作者进行培训,并做好书面的技术质量安全等交底。

2.由总包单位与实验室合作,统一提供配合比,对各个搅拌站使用的水泥、砂、石、活性混和材料、混凝土外加剂等各种原材料实行指定品牌及产地,统一配制。技术部门提前对商品混凝土供应厂家进行技术交底,明确对商品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资质备案。并要求商品混凝土供应时匀速进场不断档。要求搅拌站按“长城杯”标准提供其全套商混凝土技术保证资料。

3.对施工阶段大体积混凝土块体的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进行验算,确定施工阶段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体的升温峰值、里外温差及降温速度的控制指标,制定温控施工的技术措施。

4.现场设置地泵每台实际输送速度达40m3/h,水平及竖向泵送管安装到位,泵送管支架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要充分利用混凝土连续墙、护坡桩及土钉护坡工程作为支点。

5.模板要支搭完毕并通过验收,搭好施工马道,做好操作面的清理工作。

6.做好后浇带的堵挡工作。

7.提前将测温传感器布置到位,并进行保护,确保温度传感器工作正常。

8.钢筋经总包、监理、业主、设计隐蔽验收,并签署混凝土浇筑申请书。

9.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清理场内闲杂车辆及人员,在进出场口设置交通协调人员,负责协调罐车的进、出场以及罐车与社会车辆关系。浇筑场内设置交通指挥人员,负责指挥进场罐车的走向,错车、停车。浇筑场内设置调度人员,负责调度进场的罐车停靠在适宜的地泵边,以防出现窝泵,抢泵的情况。应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及商品混凝土调度管理数据库技术,全面分析控制。

10.为不使混凝土输送管道温度过高,在管道外壁四周用麻袋包裹,并在其上覆盖草包并反复淋水、降温。

11.覆盖混凝土所需阻燃草帘应等所需材料应提前进场,并保证足够的数量。

3.1.2大体积混凝土原材料控制

与混凝土供应单位商定材料选用。

1.水泥

因商品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热是引起混凝土温升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尽可能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的条件下,减少水泥用量。拟选用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现行国家标准并经北京市建委备案的知名品牌普通硅酸盐水泥。控制水泥中发热量和发热速度最快的C3A的含量在7%以下。搅拌站需提供该水泥质量证明书、复试试验报告,并对其品种、等级、包装、出厂日期等检查验收,加强批量复试。混凝土中水泥最大用量不超过kg/m3,最小则不小于kg/m3。水灰比则不超过0.5。

2.砂

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B类低碱活性天然中、粗砂。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现行标准,其含泥量不大于1%、细度模数:2.5~3.2,这样可减少用水量,水泥用量也可相应减少,可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和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要求搅拌站砂进厂后要进行材料试验。

3.石子

优先选用5~25mm的低碱自然连续级配的机碎石或卵石。应具有较好的和易性、较少的用水量以及较高的抗压强度,能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要符合《普通混凝土所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含泥量不大于1%,针状和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5%,要求搅拌站石子进厂后要进行材料试验。

4.混凝土掺和料和外加剂

经业主代表及监理的批准后,可加入适量的一级粉煤灰、缓凝剂和减水剂。以减少水化热,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混凝土掺和料和外加剂要符合《混凝土外加剂质量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现行标准,其应用要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的规定和要求。混凝土掺和料和外加剂等均需选用绿色环保型的、无污染、无毒害等并经权威检测机构检测的由北京市建委备案的生产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粉煤灰为I级粉煤灰,矿粉为S75磨细矿粉,外加剂选用高效减水剂。要求搅拌站对混凝土放射性进行检测,确保混凝土安全。

3.1.3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配合比设计的工作程序

向商品混凝土站提出配合比要求→做混凝土的热工计算、变形分析→进行计算结果论证→混凝土试拌试压→确定混凝土配合比

2.向商混凝土搅拌站提出下列技术要求

1)要求抗渗等级比设计要求提高一级(0.2Mpa);

2)水灰比:控制在0.40~0.50;

3)砂率在40%-45%范围内;

4)采用符合上述要求的原材料;

5)水采用北京自来水公司饮用水;

6)根据实际所用砂、石的的含水率具体情况,在混凝土配合比中对水用量进行调整;

7)控制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总量在kg/m3以下;

8)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28℃以下;

9)混凝土的最大碱含量≤3kg/m3;

10)混凝土放射性指标内照射指数IRa≤1.0,外照射指数Ir≤1.0;

11)混凝土最大氯离子含量≤0.1%;

12)水泥7天的水化热宜不大于kJ/kg;

13)混凝土初凝时间控制在6小时以上;

14)混凝土坍落度宜为±20mm;

15)加入粉煤灰掺合料时,粉煤灰中的高活性Si02、A能与水泥浆中的Ca(OH)2进行二次水化反应,可以消耗吸收混凝土中的碱,从而降低混凝土中的碱含量,消除大体积混凝土由于碱集料反应产生的裂缝;另一方面,粉煤灰可以在很大程度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从而进一步保证混凝土的泵送浇筑。同时,每立方米的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粉煤灰,减少水泥用量,从此降低了水泥的水化热,达到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抑制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的目的;

16)在混凝土中加入高效减水剂,可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增加坍落度,将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节约水泥,减少用水量。且后期强度增长明显提高,可大大改善和提高混凝土各项物理力学性能;

17)为了进一步控制温升,减少温度应力,在取得业主和监理单位的同意后,将采用45d强度评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18)配合比要求搅拌站进行严格的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在系列试配的基础上优选混凝土配合比,针对提出的试验室配合比,在实际生产中进行生产配合比的试拌,以满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技术指标和施工过程中的工作要求。应对混凝土收缩值进行评价,收缩值应控制在万分之四;

19)混凝土的凝结时间通过外加剂来调整,根据当时的大气温度条件、混凝土运输距离、施工要求等调整混凝土的初凝及终凝时间,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不出现施工冷缝;

20)严格控制搅拌站原材料温度用原材料降温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根据由搅拌前混凝土原材料总热量与搅拌后混凝土总热量相等的原理,说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与原材料的温度成正比,为此对原材料采取降温措施:将堆场石子连续浇水,使其温度降低且可预先吸足水分,减少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堆场砂子淋水冷却,使之降温,如需要,混凝土搅拌用水可采用冰水。

3.1.4混凝土浇筑

1.底板混凝土浇筑

1)为了加快浇筑速度,将基础底板第一、四段分成3个浇筑区域,用3台地泵浇筑,将基础底板第二、三段分成5个浇筑区域,用5台地泵浇筑。详见2.1.1施工区段划分

2)每个浇筑区域由一台泵负责浇筑,采用斜面分层浇筑法,为加快混凝土散热,斜面每层浇筑厚度不超过mm。分层高度以尺杆衡量,1.5m底板按mm厚分三层到顶,2m底板按mm厚分四层到顶、2.5m底板按mm厚分五层到顶。

3)将所有泵管支设到位,以同一坡度(1:6~1:10),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

4)利用泵管或泵管前连接的软管在底板上皮钢筋的表面上直接布料,在保证混凝土不出现冷缝的前提下,利用软管左右移动,作扇形状散布混凝土,尽量使入模混凝土散布面积大,以增加散热与热量交换。

5)新混凝土覆盖已浇混凝土的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2.地下室外墙混凝土

1)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污染钢筋,浇筑混凝土前,用塑料套套在钢筋上。

2)正式浇筑前先沿墙体均匀浇筑50mm厚的与墙体混凝土同配合比的减石子砂浆,以避免烂根现象。

3)墙体混凝土浇筑时,严格分层。要求浇筑墙体混凝土的一次浇筑高度控制在mm以内,并提前做好测量混凝土厚度的竖向控制杆。

4)混凝土浇筑时,要随时检查浇筑高度,最终浇筑标高控制在高出顶板底标高30mm左右。

5)布料杆软管出口离模板内侧面不应小于50mm,且不得向模板内侧面直冲布料,也不得直冲钢筋骨架。

6)混凝土下料点宜分散布置,间距控制在2m左右。

7)灌注高度大于2m时,采用溜管或串筒下料,出料管口至浇筑层自由高度不宜大于1.5m,严防混凝土离析。

8)区域之间、上下层之间的混凝土浇筑间歇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9)混凝土的标高控制以投测到墙体钢筋上的标高线为依据。

10)待浇筑完毕后,对墙上口甩出钢筋加以整理。

11)两个班组交接时,应待接班的班组人员全部到位并由被接班班组说明前段工作概况及注意事项,交接顺利后方可离开作业面,完成交接。

3.柱子混凝土施工

1)柱子混凝土浇筑时,浇筑至梁底以上15~20mm。

2)柱子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防止混凝土离析现象发生。

3)浇筑混凝土前,应先在柱底铺一层30~50mm与所浇混凝土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然后浇筑混凝土。

4)梁、柱结点处的钢筋较密,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前,应对钢筋的分布情况全面了解。尤其对钢筋较密的部位,要局部加大钢筋的间距,找出下棒的位置,并在模板上或相应的钢筋位置上做出明显标注,以备在混凝土浇筑时使用。同时考虑采用同强度等极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

5)地下室柱墙相连部分,混凝土强度等极不同,mm以上厚墙部分的柱子采用与墙体强度等级相同的混凝土浇筑;mm以下薄墙部分在模板安装前墙与柱应用钢板网隔离开来,混凝土浇筑应同时进行。

6)在振捣过程中,振捣棒不得直接振捣钢筋及模板。

7)柱高在2m之内,可在柱顶直接下灰浇筑,超过2m时应软式串筒进行浇筑。

8)浇筑完后应随时将伸出的搭接钢筋整理到位。

4.地下室外墙导墙混凝土

1)地下室外墙随底板一起浇筑mm高的导墙,导墙上口设置止水带。

2)将导墙的吊模安装好后,先浇筑底板混凝土,在靠近外墙底板混凝土浇筑一定面积后,且在底板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外墙导墙混凝土。

5.集水坑混凝土浇筑

1)根据大面积基础底板混凝土流淌速度的范围,需提前进行临近集水坑内泵送混凝土的施工,并振捣密实。将集水坑混凝土浇筑至与大底板平齐,与基础底板混凝土部分交接严密。

2)对较浅的集水坑采用混凝土一次浇筑,当基坑底板混凝土浇筑成后,紧接着浇筑坑壁。

3)较深的集水坑浇筑时,采用间歇浇筑的方法,其模板做成整体式并预先架立好,先将地坑底板浇至与模板平,待坑底混凝土流动性不大,可以承受坑壁混凝土压力时,再浇筑地坑坑壁混凝土,要保证底与壁接触处的质量。间歇时间在2小时左右。

4)坑底浇筑顺序由长度方向从一端向另一端浇筑推进,或由两端向中间浇筑。坑壁应形成环行回路分层浇筑,并根据坑壁的长度采用单向循环或双向循环浇筑。

5)集水坑侧壁混凝土浇筑时,应对称浇筑,确保侧壁受力均匀。

3.1.5混凝土振捣

混凝土拌合料在搅拌、浇筑入模后,必须振动捣固,密实成型,结构密实,使拌合料的颗粒之间以不同的震动加速度发生液化,破坏初始颗粒之间不稳定平衡状态,骨料颗粒依靠自重达到稳定位置,游离水分挤压上升,气泡逸出表面,混凝土最终逐渐达到密实状态。从而大大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1.浇筑时,每条泵管配备足够的振捣棒。使混凝土自然缓慢流动,然后全面振捣。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形成的坡度,在每个浇筑带的前后布置两道振动器。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卸料点,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振实,由于底皮钢筋间距较密,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角处,解决下部混凝土的密实,随着混凝土浇筑工作的向前推进,振动器相应跟上,保证整个高度混凝土的质量。

2.振捣棒插入混凝土的深度以进入下一层混凝土50~mm为宜,消除两层之间接缝,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可在振捣棒距端部mm处绑红皮筋作为深度标记。

3.振捣过程中应将振捣棒上、下略有抽动,以使上、下震动均匀。每点振捣时间一般为20~30秒,使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沉降,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止。每个浇筑带应设专人指挥振捣工作,严防漏振、过振造成混凝土不密实、离析的现象产生。防止先将表面混凝土振实而与下面混凝土发生分层、离析现象,确保填满振捣棒抽出时造成的空洞。

4.振捣器插点要均匀排列,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的次序移动,不应混用,避免漏振。振动器移动间距为mm。

5.墙体混凝土分层浇筑后,立即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振捣上一层混凝土时,振捣棒应插入下一层混凝土50mm,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同时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

6.振捣棒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点的间距控制在mm为宜,并在模板上口用横向标尺杆控制。

7.墙体应沿墙厚梅花型布置3个振点,振点沿墙长度方向间距mm,振捣棒不得直接振捣模板,振捣棒距离模板≥mm,注意保持振捣棒与模板间的距离。

3.1.6泌水处理

混凝土拌合料浇筑之后到开始凝结期间,由于骨料和水泥浆下沉,水分上升,在已浇筑混凝土表面析出水分,形成泌水,使混凝土表面拌合料的含水量增加,产生大量浮浆,硬化后使面层混凝土强度底于内部的混凝土强度,并产生大量容易剥落的“粉尘”,混凝土在采用分层施工浇筑工艺时,必须清除泌水和浮浆,否则会严重影响上下层混凝土之间粘结能力。影响钢筋和混凝土握裹强度,产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底板在浇筑振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泌水,由于混凝土为一个大坡面,泌水沿坡面流至坑底,随着混凝土浇筑向前渗移,最终集中在基坑顶端排除,当混凝土大坡面的坡角接近顶端模板时,改变浇筑方向,从顶端往回浇筑,与原斜坡相交成一个集水坑,并有意识的加强两侧模板处的混凝土浇筑强度,使集水坑逐步在中间缩小成水潭,使最后一部分泌水汇集在上表面,派专人用泵随时将积水抽出,并用扫帚将混凝土表面浮浆清除。不断排除大量泌水,有利于提高混凝土质量和抗裂性能

3.1.7表面的处理

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其表面水泥浆较厚,为提高混凝土表面的抗裂性,在混凝土浇筑到底板顶标高后要认真处理,初步按标高用铝合金大杠刮平混凝土表面后,将预先准备好的钢丝网按入基础底板上铁钢筋保护层混凝土内,并用φ8钢筋做的钩子间距2m将钢丝网固定在混凝土中,控制钢丝网的标高在基础底板顶标高下20mm处,墙根、梁根处处理细致,不得有明显间距,随混凝土浇筑的进行随时铺放,及时用木抹子抹压密实,待混凝土收水后,再用木抹子搓平两次,以闭合收水裂缝,然后浇水养护并覆盖防火草帘。

3.1.8混凝土养护

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养护要达到隔热和保湿的双重目的。我们采用浇水结合覆盖双层防火草帘的方法进行养护,混凝土底板浇筑完毕后,应进行浇水养护,经测温当混凝土内外温差大于25℃时,覆盖双层防火草帘进行养护。底板也可采取蓄水50mm深的方式养护,外墙采用顶部敷设花管的方法淋水养护,经测温当混凝土内外温差大于25℃时可覆盖防火草帘。

1.混凝土的养护期间必须严格控制其内外温差,确保不出现有害裂缝,确保混凝土质量,养护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工序,应根据气候条件采取控温措施,并按需要,测定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将温差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温差控制在25℃范围内。

2.为保证混凝土内部与混凝土表面温差小于25℃,混凝土降温速率小于1.5℃/d及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之差小于25℃,采用浇水养护并防火草帘覆盖的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施工时的气候、测温情况、混凝土内表温差和降温速率,通过热工计算来随时调整养护措施,如增加防火草帘的层数。

3.养护要求

1)为了确保新浇筑的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防止在早期由于干缩而产生裂缝,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并达到上人条件后,立即进行浇水养护,并应在混凝土内外温差大于25_前进行覆盖。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2)浇水、覆盖养护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小时内进行。

3)防火草帘应相互搭接,不得有混凝土面外露,防止出现覆盖不好,造成混凝土表面泛白或出现干缩细小裂缝。

4)浇水次数应根据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的状态来确定。

4.混凝土的养护时间根据具体测温结果确定。

5.防火草帘在内外温差及表面与大气最低温差均小于25℃时,方可拆除。防火草帘的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

3.1.9主要技术措施

1.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高性能混凝土在配制上的特点是低水灰比,选用优质原材料,除水泥、水和骨料外,必须掺加足够数量的矿物集料和高效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减少混凝土内部孔隙率,减少体积收缩,提高强度,提高耐久性。

2.为防止产生裂缝,可考虑增加构造配筋、温度筋等防裂措施。

3.精心设计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限制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内部水化热。

4.严格控制搅拌站原材料温度用原材料降温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

5.按要求及时进行浇筑混凝土的浇水养护和覆盖。

6.保持连续均衡供应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

7.通过监控及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动态变化

3.2温度变化实时监测

3.2.1大体积混凝土测温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控制其温差裂缝的形成是施工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施工中的温度控制。混凝土浇筑和养护过程中,作好测温工作,控制混凝土的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均不超过25_。

为了能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测温设备采用智能测温系统,该系统可随时观测混凝土各个部位的温度变化情况,亦可在观测过程中按实际需要设定定时观测,并随时打印观测结果。如果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25_,测温仪将自动警报,提醒施工单位采取合理的混凝土养护措施。

1.测温点布置

应在每个施工流水段分别布置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测温点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真实反映混凝土块体的内外温差、降温速度等。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如下:

1)在测温区内,温度监测的位置与数量根据基础底板的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及温控的要求为准。

2)大体积混凝土必须在每个具有代表性的构件上均须设置测温点。

3)底板原则上按照每20平米设置一个测温点进行布置,并且符合“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标高变化处的结构部位和温度变化大易冷却的部位”的规定。底板浇筑块体的外表温度,应以混凝土外表以内30~50mm处的温度为准;底表面的温度以混凝土底表面上30~50mm处的温度为准;中部温度以混凝土高度1/3~1/2处的温度为准。

4)大体积墙体测温点按照施工流水段布置,每个施工流水段至少布置2组测温点,并具有一定代表性,每组2个测温点,其中1个布置在墙顶,1个布置在墙高的1/3~1/2处。墙中的测温点使用测温线从墙的上方引出。这些点均布置在墙体厚度的1/3~1/2处。

5)大体积柱子在每个施工流水段每种规格具有代表性的柱子上至少需设置1组(每组2个)测温点,测温点布置在柱顶以及柱高的1/3~1/2处。柱中测温点使用测温线引至柱顶。所有测温孔均应编号,进行混凝土内部不同深度和表面温度的测量。

2.测温制度:根据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变化规律,混凝土自入模并接触到传感器开始测温并以此作为各测温区的入模起始时间。

3.测温时间:第1~4d每2小时测温一次;第5~9d每4小时测温一次;第10~14d每6小时测温一次;第15d以后每12小时测温一次至测温结束。

3.2.2监测方法及监测设备

1.监测设备

本投标人采用网络化温度监测系统,系统采用测量精度为0.2_的数字温度传感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网络化监测系统由温度传感器、信号测量装置、应用软件及计算机四大部分组成,并采用Modem方式组建远程监控网络,系统框架见下图。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网络化测试系统构成框架

2.监测方法

系统采用电感方式,能定时在线监测各测点温度,并自动记录,测量数据及其变化趋势以图表两种方式实时显示。运行期间的自动监测系统是一个基于网络的远程实时在线监测与分析系统,现场测量数据可通过普通电话线远距离传回应用工程师办公室,以便随时提供各种需要的信息。

3.测点布置

设置环境温度测点4个(每个施工区段设置一个),混凝土测点每20平米设置一个,对混凝土上中下三层部位设置温度监测点。

4.测试工况

监测自混凝土浇筑开始至浇筑后30天止。监测报警温差设置在25℃。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水化热升温过程中,数据采集时间间隔为30分钟左右;待水化热能耗尽后温度下降趋于稳定过程中,数据采集时间间隔为1小时~4小时左右。

3.2.3制定测温方案,并呈交业主及监理。

3.3检验与试验

3.3.1检验

1.针对本工程施工特点,提前做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详见3.1.2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混凝土浇筑前,商品混凝土随车要有搅拌站的开盘鉴定、配合比、原材及外加剂的试验单、检测报告。

3.现场验收商品混凝土按委托单中的项目仔细校对,认真填写混凝土运输单,混凝土运输单按批装订成册,做好分析。

3.3.2试验

1.混凝土浇筑时由专职试验工取样,每m3混凝土留置一组45d标养试块,不超过m3的按m3留置。

2.每m3留置一组抗渗试块,同时需留置抗压强度试块,两种试块应取自同一车混凝土拌和物。

3.根据施工需要留置足够组数的同条件试块。

4.结构实体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

1)同条件养护试件所对应的结构构件或结构部位,应由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共同选定。

2)对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应留置同条件养护试件。

3)同一强度等级的同条件养护试件,其留置的数量应根据混凝土工程量和重要性确定,不宜少于10组。

4)同条件试件拆模后,应放置在靠近相应结构构件或结构部位的适当位置,并应采取相同的养护方法。

5)同条件养护试件应在达到等效养护龄期时进行强度试验。等效养护龄期应根据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与标准养护条件下45d龄期试件强度相等的原则确定。

6)同条件自然养护试件的等效养护龄期及相应的试件强度代表值,宜根据当地的气温和养护条件,按下列规定确定:等效养护龄期可取按日平均温度逐日累计达到℃d时所对应的龄期,0℃及以下的龄期不计入;等效养护龄期不应小于14d,也不宜大于60d。

7)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强度代表值应根据强度试验结果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的规定确定后,乘折算系数取用;折算系数宜取为1.10,也可根据当地的试验统计结果作适当调整。

5.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试块留置组数为:

3.4质量控制要点

3.4.1配合比

应经过研讨来确定配合比符合设计条件、气候条件、构件尺寸。精心设计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限制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内部水化热。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3.4.2浇筑作业应按设计好的作业流程实施

3.4.3保持连续均衡供应混凝土_

紧密配合施工进度,确保混凝土的连续均匀供应,进行周密的计算和准备,应在浇筑期间始终保持稳定的供应强度,基本上做到了泵车不等搅拌车,不能发生由于相互等待而造成堵泵现象。

3.4.4隔热措施的落实

为不使混凝土输送管道温度过高,在管道外壁四周用麻袋包裹,并在其上覆盖草包并反复淋水、降温。

3.4.5加强混凝土隔热保湿养护

混凝土抹压后,当人踩在上面无明显脚印时,随即盖两层防火草帘并浇水进行保湿隔热养护,以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延长散热时间,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

3.4.6通过监控及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动态变化

温度监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混凝土内部的实际最高温升值和混凝土中心至表面的温度梯度,保证规范要求的内部与表面的温差小于25℃及降温速率。

3.4.7温度是直接关系整个混凝土基础质量的关键。

为了客观反映混凝土温度状况,进行出机温度、入模温度、自然温度、覆盖养护温度、混凝土内部温度等项目的测试,便于及时调整温控措施。

3.4.8裂缝控制

1)应在施工前根据现场条件、配合比、气候条件进行混凝土温度应力裂缝控制的计算。

2)精选材料,优先采用水化热低、含碱量少的硅酸盐水泥,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前提下,使用适当的缓凝剂、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延缓水泥水化放热速率,以减少水化热。掺加粉煤灰等活性材料替代部分水泥,能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前提下,有效的减少水化放热量。

3)控制混凝土的出灌和入模温度,控制混凝土的温升值,使混凝土在浇筑入模温度的基础上不大于28℃。

4)控制浇筑层厚度和进度,以利散热。

5)控制混凝土的降温速度,降温速度不大于1.5-2.0℃/d。

6)控制混凝土里外差不大于25℃。

7)表面绝热,表面绝热的目的不是限制温度上升,而是调节温度下降的速率,使混凝土由于表面与内部之间的温度梯度引起的应力差得以减小,因为在混凝土已经硬化且获得相当的弹性后,环境温度降低与内部温度提升,两者共同作用,会增加温度梯度应力差,因此为减慢表面的热量损失,用绝热材料覆盖。

8)混凝土可适当的掺加膨胀剂,可以更好防止混凝土开裂。

3.4.9预防碱集料反应要求

1.使用B种低碱活性集料(指膨胀量大于0.02%,小于或等于0.06%的集料)以及低碱水泥(碱含当量0.6%以下)、掺加矿粉掺合料及低碱、无碱外加剂。同时,混凝土碱含量不超过3kg/m3。

2.配制混凝土时,严格选用水泥、砂石、外加剂、矿粉掺合料等混凝土用建筑材料。

3.基础工程用水泥、砂石、外加剂、掺合料等混凝土用建筑材料,必须具有由市技术监督局核定的法定检测单位出具的含有碱含量和集料活性数据的检测报告,无碱含量数据的检测报告在混凝土施工中禁止在基础工程上使用。

4.混凝土碱含量阐明:混凝土碱含量是指来自水泥、化学外加剂和矿粉掺合料中游离钾、钠离子量之和。以当量Na2O计、单位kg/m3(当量Na2O%=Na2O%+0.K2O%)即:混凝土碱含量=水泥带入碱量(等当量Na2O百分含量×单方水泥用量)+外加剂带入碱量+掺合料中有效碱含量。

3.5后浇带、施工缝处理

3.5.1后浇带的设置及处理

后浇带宽度为0㎜和㎜。在两侧底板中间留高为1/3板厚、宽为mm的凹槽,后浇带混凝土应比底板混凝土等级提高一级,并掺混凝土补偿性收缩剂。后浇带混凝土在两侧底板浇筑两个月后进行浇筑。

为了及时清理后浇带,并且方便安放集水泵,在后浇带处设下人孔洞,下人孔为mm×mm洞口,沿后浇带每30m左右一个。通过下人孔的上层钢筋暂时不铺设,待浇筑前与两侧钢筋采用机械连接。

为了能及时将底板内积水抽出,及将来后浇带内清理,混凝土垫层施工时,在后浇带内设集水井。集水井设在下人孔侧,距下人孔m,方便人员操作水泵。

3.5.2施工缝

1.基础底板混凝土施工时,在外墙上留置水平缝,距基础上表面mm,施工缝处采用橡胶止水条。

2.施工缝第二次混凝土浇筑前对缝表面应进行凿毛处理,直至露出石子为止,冲洗干净,清除浮粒。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用水冲洗并保持湿润,先铺上一层50~mm厚的无石子同混凝土配比的水泥砂浆,然后再继续浇筑混凝土。

3.墙顶水平施工缝留置高出顶板底标高30mm(预留25mm的浮浆层剔凿量),待模板拆除后,清除松散的混凝土及石子,并用空压机冲刷干净。如图:

4.外墙水平施工缝处在外墙厚度居中处留置宽30mm、高10mm通长凹槽,放置宽30mm、高20mm的橡胶止水条。

5.施工缝的清理

混凝土施工缝浮浆处理作为一道工序进行,弹出剔凿控制线(墙根顶板处弹相距5㎜的双线,墙头距顶板底上5㎜弹单线),用无齿锯按线切出剔凿范围及深度,再将浮浆剔净,露出石子,并检查验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