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地下室工程外墙开裂渗漏治理办法

第1章管理依据

1.GB-(版本)《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2.GB-《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GB-《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4.GB/T-《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

5.JGJT10-《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6.GB-《预拌混凝土》

7.《防渗漏、防开裂重点控制》(修订版)

8《标段工程质量检查综合评分表》(版)

9.结构施工图纸

第2章管理行方法

1.施工组织设计:需包含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计算、抗裂构造措施、浇筑顺序、应急预案及保障措施、特殊气候条件及特殊部位的施工措施等。并由甲方、施工、监理确认。

2.材料检查:对混凝土标号、添加剂、塌落度、离析程度进行检查。

3.支撑体系检查:支撑体系有专项方案,现场按方案施工。

4.振捣及养护检查:混凝土施工过程需专人旁站(监理单位)并有旁站记录,浇筑完成后根据天气情况压面覆膜养护。

5.荷载及拆模: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上施工荷载时间及不同构件拆模时间检查。

6.拆模后检查:检查混凝土强度及开裂情况、后续开裂、渗漏处理方案。

第3章外墙开裂、渗漏—易出现问题

1.地下室外墙开裂:

①早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较低,当早期降温的温差过大,温差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导致墙体产生裂缝。

②裂缝的产生与混凝土自身的质量有关。如砂石含泥量超过规范标准;用水量过大导致塌落度过大,产生浇注离析;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导致混凝土和易性差;外加剂品种、掺量不合理。

③地下室外墙体结构配筋不合理,水平钢筋小于?12,间距大于mm,导致墙体脆性增加,从而产生裂缝。

④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浇注顺序不合理,人为造成施工冷缝。

⑤混凝土振捣不规范,漏振、过振现象较多,导致混凝土松散、离析,从而产生墙体裂缝。

地下室外墙开裂2.穿墙套管部位:

①穿墙管直径较大,混凝土浇筑时振捣不密实,特别是管底部位;

②穿墙套管没有设置密闭止水环;

③套管材料不符合要求,使用材料锈蚀严重。

穿墙套管部位

3.混凝土施工缝裂缝:

①施工前对浇注墙体施工缝的要求不具体,关键部位管理失控,容易在墙、底板交接处产生漏振或振捣不密实现象,容易产生漏点和裂缝。

②墙体钢筋绑扎和模板安装时产生的杂物落在施工缝上,在浇注混凝土前未进行清理、冲洗,自然形成渗漏水裂缝。

③对由于施工计划安排且未采用止水钢板的施工缝未进行表面凿毛处理而导致两次浇注混凝土结合不够密实而产生渗漏裂缝。

混凝土施工缝裂缝渗水

第四章外墙开裂、渗漏解决办法

4.1温度收缩裂缝控制

(1)改善混凝土组成的原材料与优化配合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和安定性较好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掺加适量的粉煤灰,掺适量膨胀剂来补偿砼的干缩,提高自愈性能;

(2)综合考虑到周边的施工条件,合理的安排发车速度,提高泵送进度,减少混凝土冷量的损失,避免搅拌车混凝土受到太阳的辐射,从而减少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3)采用二次振捣方法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抗裂能力,使上下两层混凝土在初凝前结合良好;

(4)砼成型后6h浇水养护,表面盖双层塑料薄膜,砼养护时间为14d。做好测温记录,根据测温情况,通过蓄水来调整砼表面温度,控制砼内外温差不大于25℃;

(5)大体积混凝土表面初凝时及时进行二次抹压。

4.2施工冷缝控制措施

(1)确保砼浇筑不堵管,管道接头应严密,不得漏浆,同时管道往下坡方向布设时,要防止管内混入空气,造成堵管;

(2)加强后盘上料计量控制,严格按设定好的施工配合比配料,确保砼和易性满足泵送要求;

(3)在输送管道布设上要合理确定好走向,输送距离要最短化布设,弯头量尽量少,避免用90度弯头;

(4)除垫层和防水保护层混凝土初凝时间要求为4~6h外,其他各部位结构浇筑的混凝土初凝时间要求为6~8h,控制每层浇筑高度和浇筑顺序,确

保砼接茬时间在初凝时间范围内

(5)模板支撑必须牢固、可靠,砼浇筑之前,技术人员要对模板体系进行自己检查。

4.3施工冷缝处理措施

(1)砼强度等级低于设计要求,裂缝宽度大于0.3mm时,需返工处理;

(2)经检查,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已达到设计要求,且裂缝宽度小于0.3mm时,可采用裂缝胶灌注等方法对裂缝进行封闭处理。

(3)经检测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设计要求时,必须会通有关部门研究相应的加固处理方案,例如粘贴碳纤维片材、粘钢等;

(4)出现构件裂缝时,应先检测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如能满足设计要求,可根据裂缝实际的宽度、长度、位置等,采用裂缝胶灌注修补等方法对裂缝进行封闭处理,恢复原有功能和防止钢筋锈蚀。

4.4外墙后浇带、施工缝漏水处理

1.常见问题描述:

(1)、止水钢板搭接长度不足,外露宽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未焊缝饱满;

(2)、止水钢板未交圈设置;

(3)止水钢板外露宽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2.质量控制点:

(1)止水钢板厚度、宽度需满足设计要求;折翼必须朝向迎水面;止水

钢板应沿施工缝连续交圈设置,并采用搭接连接,搭接长度≥20mm,

焊缝饱满;

(2)后浇带应增设防水附加层,附加层铺至施工缝外延mm;防水

附加层选材及做法与地下室外墙防水做法相同;

(3)地下室外墙水平施工缝两边mm范围内增设防水层一道;

(4)施工缝浇筑前应凿毛清理并做界面处理;

(5)后浇带位置应采用标号高一等级的膨胀混凝土。

外墙施工缝后浇带的做法4.5混凝土的养护

(1)混凝土浇筑后必须技术间歇8~12小时,期间不得在其上踩踏、吊运材料或安装模板及支架,楼板混凝土必须使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养护。夏季混凝土浇筑后气温较高,应进行湿水养护。冬季混凝土浇筑后应做好保温措施。

4.6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1)控制浇筑层厚度,不大于mm,并通过测温记录与保温覆盖使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

(2)根据泵送浇筑时,自然形成一个坡度的实际情况,在每道浇筑带前后布置三道振捣棒,前道振捣棒布置在底排钢筋处和混凝土坡脚处,确保下部砼密实,后道振捣棒布置在混凝土卸料点,解决上部砼的捣实。

(3)除了钢筋稠密处,采用斜向振捣外,其它部位均采用垂直振捣,振捣点的距离为~mm,插点距模板不大于mm。

(4)在砼浇筑过程中,为了使上下层不产生冷缝,上层砼振实,应在下层砼初凝前完成,且振捣棒下插5cm。

(5)振捣要采取快插慢拔的原则,防止先将上层砼振实,而下层砼气泡无法排出,且振捣棒略上下抽动,使振捣密实。振捣时间不要过长,一般控制在表面出浮浆且不再下沉为止。

(6)当底板砼浇筑到一半后,随即进行导墙砼的浇筑,因为墙体与底板砼硬化时,收缩的方向不一致,在接缝处容易产生裂缝。

(7)冬季施工,严格控制砼出罐温度不底于10℃,入槽温度不低于5℃。

4.7砼浇筑控制

(1)浇筑时,应由所管标段的监理工程师旁站,过程中进行监督。

(2)保证砼供应及时,尽量选择白天浇筑,并确保砼连续浇筑,避免间歇时间过长造成冷缝。

(3)砼浇筑振捣时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