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已成为国家战略的发展目标。以水泥混凝土为代表的建筑材料作为世界上最大宗的人工制备材料,在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巨量碳排放污染的问题。如何科学研发和有效应用碳减排技术,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本次研讨会(建材建筑协同碳达峰研讨会)的主题是“建材建筑协同碳达峰”,把建材和建筑这两者联系起来是非常好的立意。建材与建筑虽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但它们具有紧密的相关性。从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来看(此处不包含以建筑非结构性使用功能为主的碳排放,比如供暖和空调系统耗能所产生的碳排放),建筑材料自身带有、生产过程产生、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建筑物的使用质量等相互衔接、密不可分,并形成目标产品的总碳排放量和评价。因此,创建最优化系统性的建材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及其评估评价体系,选用统筹协调的碳减排技术方案,将会获得最佳碳减排绩效。
在建材行业中,水泥生产提供了80%以上的碳排量,而水泥碳排放又转手带给了混凝土。据统计,水泥CO?排放量占到总排放量的14.5%以上。因此低碳混凝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低碳混凝土技术的概念首先,我们给出“低碳混凝土技术”的定义,它是指在混凝土生产、使用过程中,采用新的技术方法与已有通用技术相比,能够直接或间接降低碳排放的技术。其次,我们要知道混凝土的碳排放是从哪来的。研究表明,从生产的角度,混凝土的碳排放包括:原材料生产燃料动力带入、混凝土生产过程动力产生、混凝土运输过程燃油产生。研究显示,混凝土碳排放量的90%以上来自于原料带入,主要是水泥。从使用的角度,混凝土的质量决定其使用效能和寿命,建筑产品和工程的使用周期越长,其碳排量的单位分摊则越低。
低碳水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混凝土碳排量的90%以上来源于水泥,这说明低碳水泥对于建筑碳减排的极端重要性。水泥工业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碳减排工作,并初步形成低碳水泥技术研发和生产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完成“双碳”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近几年,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此作为主攻方向,在国家相关部门争取到各类研发项目,并与生产企业联合攻关,取得一些理论创新和技术应用的成果,主要包括:
(1)创新基于大替代量非化石燃料和非碳钙质原料的水泥熟料烧成理论,研发与之相适应的烧成装备改进和系统稳控生产技术,开发非化石替代燃料实用技术。此项目与华新水泥等合作。
(2)开展水泥富氧燃烧技术中试,提高燃料的有效燃烧率,提高CO?富集浓度,以便于收集利用。此项目与海螺水泥等合作。
(3)创新CO?吸收矿化新材料体系理论,研发基于此的低碳矿物和碳矿化材料制品与结构,开发碳酸钙新材料体系,这是一项变革性的水泥碳减排技术。此项目与京博集团和中建材集团等合作。
(4)系统研发和加大工业固废在水泥生产和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创新固废粉体多重活化和多元复合理论与技术,提高固废的水化胶凝活性,增加混合材与矿物掺和料的掺用量,减少水泥熟料用量,开发非碳钙质固废作为水泥原料利用技术。此项目与武钢、鱼峰水泥、华润水泥、中建三局、西部建设、中铁大桥局集团、中交二航局集团等众多材料生产和建筑工程建设企业合作。
低碳混凝土的技术路线和研发应用基于混凝土碳排放的构成,混凝土的碳减排技术路线应该很清晰,一是在混凝土中少用水泥,直接减少碳排放;二是提高混凝土的质量,使其具有好的性能和长寿命,间接减少碳排放。
1.混凝土中少用水泥技术
混凝土中少用水泥技术主要包括:(1)多用矿物掺和料替代水泥;(2)采用工业固废、尾矿、建筑垃圾替代骨料等原料;(3)采用可循环设计混凝土材料体系;(4)充分发挥胶凝材料的水化胶凝活性。
举例:C30混凝土配方常用P.O42.5水泥量为kg/m3,P.O42.5水泥的CO?排放量约为kg/t.c,采用矿物掺和料kg/m3的替代水泥的配方,可计算减少碳排量kg/m3,减少幅度为43%。
2.提高混凝土质量技术
此处所指为广义混凝土质量,包括混凝土的物理化学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和寿命等。提高混凝土质量技术包括:(1)研发应用最优化的混凝土配方设计;(2)形成最佳混凝土结构与性能;(3)采用高技术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复合结构混凝土等)技术。
比如说,现有混凝土配料设计较粗放,并没有达到原料组成与结构的最优化,一方面造成材料浪费,如普遍存在的多用高碳排放水泥;另一方面混凝土结构较易形成内部孔隙等缺陷,造成耐久性能劣化。又比如,混凝土建筑的使用寿命若从50年提升至年,则使碳排量减摊一半。
推进低碳混凝土技术的5点建议1.修改、完善现有不利于低碳混凝土的标准规范,如:取消一些对材料用量的非理性限定,降低对一些结构的早期强度不必要的要求等,以合理降低水泥的用量,提高水泥的利用率。又比如,对水泥中混合材和混凝土中掺和料的共同使用混乱问题,应建立更明确清晰的分类与划分标准,以避免混凝土设计时对材料成分不清而造成浪费或影响质量。
2.研发更为科学合理的混凝土配比设计方法,推进混凝土设计从经验粗放式向智能精准化转变,以提升混凝土颗粒堆积的密实度,减少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质量。
3.将替代原材料、再生混凝土纳入“低碳混凝土”体系,在有关混凝土材料生产碳排放计算和评价方法中予以明确,以鼓励和推进相关碳减排技术的应用。
4.推进低碳混凝土变革性技术研发工作,开发绿色低碳先进水泥生产技术,开展混凝土可循环设计与制备技术,新型复合结构混凝土技术,实现节约资源和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5.加快推进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以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有利于增强碳汇,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要素流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助推建材建筑行业碳减排。
注: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3月21日3版,根据嘉宾在3月15日举办的建材建筑协同碳达峰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来源:中国建材报编辑:刘艳芬审核:徐洁推荐阅读:“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预制混凝土桩产业喜忧参半全国重点城市商品混凝土市场价格周报(3月14日-3月20日)混凝土外加剂在工程建设中突显重要作用“十四五”对“低碳混凝土”呼唤与期待——发展“低碳混凝土”的前景展望从八个大数据看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稳中求进预拌混凝土行业期盼资质标准深度变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