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儿时的我坐在家门口石槛上,端个小瓯吃饭,上学后就换成洋瓷大碗,稀饭糊糊放上酸菜萝卜,半手抓碗,半手夹馍,另一只手腾出来叨菜,“呲溜呲溜”喝稀饭,咬馍馍,留下一段率性惬意的时光。
夏季清晨,闷睡中被母亲叫醒,洗脸,端饭,坐门槛,靠门框吃将起来。太阳刚升未升,坐石槛,背靠水泥门框,吹小风,凉意沁肤,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农村所用的水泥,工艺都很简单,远不能与当今顶尖的清水混凝土相比。水泥做门框,需要先出胚,外面再抹匀水泥砂浆,凝结晾干,泛着类似石槛的青,进进出出摸得发亮,更显简洁质朴美。
瓦匠师傅水泥活儿做得相当细致,效果与今天清水混凝土相仿。对当时刚搬出土屋的我们来说,有一种莫名吸引力。没有瓷砖做地板,清一色水泥抹光,无论地面、墙面,都颇受欢迎。
直到后来上学,才知道“洋灰”原是西方舶来品。参加工作,系统接触现代混凝土,才知道这种并非土生土长却时髦的技艺,源自哪里,又怎样一步步传入国内,从城市流向农村,又从农村包围城市,最终流行于大街小巷。
而混凝土里的佼佼者,堪称水泥“极品”的清水混凝土,第一次见到,就勾起记忆里那抹得乌青发亮、简洁质朴的水泥门框。一如外来的水泥,清水混凝土最早并不出自国内,先在我们的邻居日本流行起来,近二十年国内才渐渐时兴。
建筑,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建筑大师贝聿铭说:
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那么,清水混凝土如何逐渐发展?它的设计、建造之美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开启大片,来看历史潮流下关于水泥的时光之旅。
01西风东渐,清水混凝土源起,日本建筑师将其开创性提升至新高度,进入国内有难点,但无法阻挡世界建筑发展大势
20世纪初,凭借卓越的力学性能及可复制性,混凝土逐渐大量用于建筑工程。经半世纪发展,到20世纪中叶,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的优越性能,奠定了它世界公认的地位。伴随新设计风格兴起,工程师、建筑家开始从它的结构功能琢磨它的质感性能——柔软的可塑性、整体的刚硬感、大众化温暖以及简单化冷漠等等。
由此,世界拉开了利用混凝土对人感官的刺激能够体现内在精神的特征,打造混凝土结构材料之外的另一种功能:建筑立面的传情达意。
20世纪中下期,西方涌现更多侧重在立面装饰的混凝土建筑,包括欧洲、美洲和日本。需要提到,此时日本藉东方禅意,开创了独树一帜、享誉世界的清水混凝土工艺与风格。
被称作“清水混凝土诗人”的宗师级建筑家安藤忠雄,是日本清水流的杰出代表。他对世界当代建筑发展的功绩,是依靠混凝土施工脱模后的惊艳品质,它的禅缝、螺孔,规则化传达过去历史上从未出现的天然质朴、庄重雄壮。至此,混凝土的王者地位,向自然迈进并返璞归真的材料特性,进一步加强它的不可替代性。
安藤忠雄的贡献,无疑形成一股风靡世界的清水混凝土潮流。但是,横亘在全球建筑师、工程师面前的,是理想与现实技术的矛盾。如它要求一次浇筑成功,不可更改,就对施工前各种设计——门窗洞口构件、埋件等——提出严酷要求,且务必准确到位,与土建施工一起完成预埋铺装。
脱模即完工,不再有繁复的外墙保温装饰抹灰层,还要求建筑师设计、工程师预留各构件及安装槽口,处理后期雨水通风管口等外部结构与明缝配合……凡此种种,才有可能最后呈现清水混凝土本具的质感与肌理之美。
这样一来,清水混凝土设计与施工,就既需系统协调,又包含事无巨细的技术,更牵涉现场管控艺术,需要综合科学性、预见性等手段,为实现最后惊为天人的效果,更多介入包括前期设计统筹、中间施工管理与后期脱模养护等繁琐工作。
虽然国外发展良好,前景光明,但国内很长一段时间,一提到清水混凝土,其中管理、工程与施工体现的科学与严谨,让大部分设计师望而却步。事前一厢情愿,施工中难题重重,令工程半途夭折的情形成为可能,不得不改弦更张,甚至重新设计,无形中增加上至业主下到设计师的畏难情绪。
由此可见它在国内普及发展的艰难,它对各工种默契配合程度、业主素质与决心以及推进落地的实施力度,提出严苛要求。所以,要做就坚决做到底,清水混凝土施工前设计,图纸思路务必清晰,后期依靠设计师巧妙而执着地与业主、施工方沟通,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前行,才能到达终点。
难点客观存在,但清水混凝土释放的巨大魅力,使一些勇于挑战的设计师迎难而上,建起一套适合国内的工艺体系。于是逐渐地,无论项目多么复杂,只要基于符合实情的施工体系,从前期设计、组织管理、施工安排到监理督查,做好做细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理想的清水效果便水到渠成。
这也是清水混凝土建筑在国外普遍,而国内却少见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它最终还是以性能及可执行落地优势,受到国人喜爱,终于在世纪之交的古老土地生根发芽。
02“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率先形成属于自己的设计及建造风格,开世界清水艺术的安腾风
既谈及清水混凝土,不得不提到具有世界性美誉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在清水混凝土发展史上,独此一位的他,是开宗立派的一流人物,不同于其他建筑师,他早年曾是货车司机、拳击手;但他却极其重要,发现常人难以探知的清水秘密,以独有的安腾美学,营造出极简、禅意和纯粹建筑空间,使观众不自觉沉浸于其营建的气场里,流连忘返。
某种程度上,冠盖全球的安腾忠雄,被誉为“清水混凝土诗人”,充分说明他将清水建筑设计与施工上升到顺滑柔韧的诗艺之境,而这与日本传统文化中简素枯涩的侘寂美不无关联。
何为简素枯涩的侘寂美?
作为日本传统美学,侘寂是一种宁静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它是极简、质朴、安静、素雅、淡然、沉浸和信任的同义语,渗透“无中万般有”的艺术思想,即不摆脱虚妄之念,无法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以无声无色达到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是一种境界。欣赏大师的作品,清水混凝土无声裸露却强势异常,禅意扑面,充斥着古老的美学思想,感到品味苦茶的静谧和素朴。这种打造建筑的设计语言可能冷漠坚硬,但飘逸其中的叙述方式,追求纯粹的极简肃净,让人感到陌生的同时又心生欢喜。
它融合明快与静谧、阳刚与柔和,体现西方现代建筑直奔主题和东方传统建造欲言还休的婉约,建筑设计的融合创新,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与神奇效果。
至少在20世纪,很少有人能够如安腾忠雄这样专注于清水混凝土,并拔升如此之高,呈现淋漓尽致。但高处不胜寒,能体味其美的人总是少数。可一些大人物则视为奇迹,指明由他来打理建筑。
无论声名多么显赫,大师内心都无比清明,固然设计可以异常现代,令人印象深刻,但仍要得益于混凝土材料发展。同时,传统建筑中淡泊专一的品质,也暗中起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纵观安腾忠雄的清水混凝土作品,包含三方面特色:
(1)建筑外表富有排列性的禅缝和圆孔,匀称而规则。安腾大师设计建筑,室内外墙体均采用清水混凝土,不需多余的装修点缀,墙面模板螺栓留下圆孔、禅缝,就是装饰。
住吉的长屋(2)追求建筑与光影对话,成就大师作品的深刻价值。安藤忠雄说:
建筑的故事必然伴随着光和影两种侧面,人生亦然。
他结合前辈经验与自我经历,悟到“光影”对建筑的重要性。无论是早年成名作“住吉的长屋”,封闭的建筑内,光从天空经中庭斜射而下,还是后来享誉世界的“光之教堂”,墙体十字架透射出净化灵魂的自然光,都饱蕴大师心心念念追求的建筑光影艺术。
光的教堂等(3)细腻绵密,纤柔若丝,形成独树一帜的安氏清水混凝土艺术风。20世纪中叶之前,混凝土建筑风格大都粗糙厚重,随后到七八十年代,在安藤忠雄等建筑师推动下,混凝土逐渐变成精致、匀称,甚至一度变得像镜面的明亮和牛奶的柔滑。这与日本文化中精细纯粹的特质相合,“菊与剑”终于在混凝土建筑上,通过安腾忠雄之手得到完美释放。
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掺和日本传统手艺,辅以必要的墙体修复,造成拆模后高度精炼的效果。他近乎以手工之力,将光影、水、植物等自然留驻,任人体味,推动现代混凝土建筑艺术的飞跃。
在安腾大师的清水混凝土设计与建造中,传统手工和现代技术交相辉映,木模板制作与支护的独门绝技、混凝土材料的搅拌与浇筑、不近人情的严格管理,成就安藤忠雄独有的建筑美学。
03国内清水混凝土建筑大面积应用的开山之作,先行先试,奠定基础,拉开新世纪该类型建筑序幕
二十世纪后期,日本技术和产品在世界范围的成功,令人艳羡。作为邻国,清水混凝土建筑取得的成功,自然躲不过国内有识者的眼睛。
研发大楼国内最早采用清水混凝土的大规模建筑,是联想研发大楼,一座灰色调办公建筑,年被建设部鉴定为“中国首座大面积清水混凝土建筑工程”。
在国内仍然流行玻璃幕墙、金属和石材,致力追逐耀眼光芒,二十年前设计师和业主能选定清水混凝土,认定它清秀、高雅、质朴的价值,实属难得。这里面,设计师的热爱与坚持,业主的大度与追求,以及严密组织、有条不紊将设计意图执行落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