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经过了长时间的推广,机制砂的使用已然成为了混凝土生产的一种趋势,但其中还是存在了不少的问题,例如质量控制、粒型级配、石粉含量等,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解决机制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一、如何解决机制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质量控制
问题:由于多数用户都是分别购入机制砂和天然砂,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两种砂混合后,再应用到混凝土配制生产中;一般情况下,机制砂的质量相对稳定,而天然河砂的质量波动较大,容易出现混凝土强度不够、质量差等情况。
方法:为了保证混合砂的质量,一是要加强对天然河砂的检控,二是根据拌制混凝土的需要和天然砂质量波动的情况,及时调整二者的复配比例。
2、粒型级配
问题:很多地方把碎石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称作“机制砂”,但这种机制砂中石屑含量比较高,粒形和级配不合格,会造成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和外加剂用量偏大,如果配制不合理,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易出现“草帽状”,工作性差。
方法:虽说不同原料、工艺生产的机制砂会出现较大的差别。但其实在使用机制砂生产混凝土时,着重注意其粒形和级配,并进行严格的检测就能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3、泥粉含量
问题:在生产机制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粒径小于75m颗粒,这些粉颗粒既可能是石粉也可能是泥粉。泥粉类似于海绵的层状松散结构,吸水率较高,吸附水后通常会发生膨胀,进而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方法:在商品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变化选择合适石粉含量的机制砂,石粉含量太少起不到增加浆体体积改善工作性,降低混凝土泌水、离析的目的。
二、机制砂应用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机制砂石粉含量也不宜过高,过高造成需水量增加,混凝土工作性下降。因此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控制一个合适的范围;
对于强度等级低于C30的混凝土,胶凝材料较少,机制砂中含有10%~15%的石粉可以补充胶凝材料,增加浆体量,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但对于强度等级高于C60的混凝土而言,混凝土本身的胶凝材料较多,混凝土黏度较大,应适当控制石粉含量降低混凝土黏度,石粉含量宜控制在7%~10%;强度等级大于C80的超高强混凝土的石粉含量应低于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