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时,法国巴黎有个名叫约瑟夫·莫尼埃的园丁(又称为园艺师),经营着一个大花园。由于他技术高超又十分勤劳,他的花园里一年四季,花木繁茂。
莫尼埃在养花中,觉得土烧的大花盆很不耐用,就想制作一种结实点儿的花盆。他曾用木材作试验,但效果不够理想。当他看到人们用水泥修筑房屋时,意识到这种具有粘度的物质很可能是一种好材料。于是,他把水泥掺进砂子制成了个水泥花盆,但在实际使用时,发现这种水泥制品仍有明显缺点——受不得冲击或牵拉。
“怎样才能使水泥花盆坚固起来呢?”莫尼埃一直在琢磨这件事。
有一天,他在花园里劳动,将用瓦盆培育的木本花移栽到花坛中去,搬动的时候,不慎失手打破了花盆。随着“哎哟”一声,他想完了,花根周围的土肯定摔碎了,可低头一看,尽管花盆破成了许多碎片,花根四周的土却抱成一团,连松都未松——原来是植物发达的根系纵横交错,把松软的泥土牢牢地连在一起,使之不易散解。
这件事给了莫尼埃很大的启发。他用铁丝仿照花木的根系编成网状骨架,装在木版做成的模具里,再用混合后的水泥和砂子进行浇灌,干燥后,果然完成了一个理想而耐用的大水泥花盆。
莫尼埃看着自己的“杰作”,感到十分高兴。在深入研究之后,他于年将这项发明申请了专利权,当时叫做“钢筋混凝土”。随后,他又陆续获得了用钢筋混凝土制造桥梁、楼梯、火车枕木等的专利权。年,莫尼埃主持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16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使钢筋混凝土的生产技术走向了科学化。
时至今日,世界上所有的高大建筑物,都是以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的。但人们不应忘记,建筑材料史上的这场新变革,却是由一个园艺师在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创新的基础上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