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冬季施工常见冻害及预防

南京白癜风皮肤病研究所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608569.html

引言

近几十年来,混凝土在冬季进行施工的情况逐渐增多。《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及《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中皆规定,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时,应采取混凝土

冬季施工措施。随着建设单位投资成本控制意识的提高,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得日趋紧张,工期控制得愈加严格。再加上气候和施工工艺本身的特点,混凝土冬季施工造成的工程病害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严重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与成本控制。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施工经验的增多,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日趋完善,其系统化、全面化、详细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混凝土冬季施工中控制好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节约投资成本、系统完善地完成混凝土冬季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常见混凝土冬季病害及分析

由于气候、施工环境、施工技术及施工经验等的影响,混凝土冬季施工常见病害有脱皮、裂缝、受冻等,其形成原因不同,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别。

脱皮表现为混凝土表层呈粉状脱落并形成麻面。因冬季温度低,混凝土强度增长缓慢,若拆模过早,极易造成混凝土表层脱落。此外,混凝土浇筑时振捣不到位、抹面不及时等也可造成混凝土表层脱落。

裂缝可分为表面裂缝、深层裂缝及贯穿裂缝。表面裂缝一般危害性较小;深层裂缝部分切断了结构断面,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贯穿裂缝破坏了混凝土整体的结构,危害较严重。引起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引起混凝土龟裂;混凝土中水及水泥含量较高,混凝土散热和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使混凝土产生收缩、干缩裂缝;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与混凝土表面形成较大温差,产生的表面抗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在混凝土表面形成温差裂缝。并非所有的裂缝都会影响混凝土的结构安全,不同的混凝土构件有相应的最大允许裂缝宽度。

混凝土受冻(如图1、图2所示)是混凝土中的自由水在低温状态下结冰,水泥的水化作用停止,从而对混凝土强度产生一系列的影响。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的王异将混凝土在负温下的受冻模式划分为四种:混凝土初龄受冻、混凝土幼龄受冻、混凝土成龄受冻、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受冻。混凝土初龄受冻是指混凝土初凝前或刚一初凝便受冻的情形,这种情况下,混凝土中水泥处于“休眠状态”,可看作为一种物理损害,等温度恢复到正温后,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弥补,使混凝土强度不受影响。通过对混凝土重新搅拌,甚至可提高混凝土最终强度,但是此法无法避免工程工期延长的影响。混凝土幼龄受冻是指混凝土初凝后在水化胶凝期间受冻,水结冰后体积膨胀,冻胀作用使混凝土内部产生空隙,破坏了混凝土的整体性和紧密性,根据混凝土中水分转移情况的不同,可引起混凝土后期强度损失20%~40%。混凝土成龄受冻是指水泥进入凝聚结晶阶段后受冻,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基本没有损失。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受冻时,已进入水泥水化的结晶期,此时混凝土具有抗冻性。可见,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是保证混凝土冬季施工质量的关键。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可通过对人员的组织管理、控制混凝土振捣与抹平质量、调整混凝土中的含水量等方式,控制或防止混凝土脱皮的产生;可通过控制混凝土中水泥质量、水灰含量或采用合理的混凝土降温及养护措施等方法,遏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或将其控制在不影响混凝土结构安全的允许范围之内;混凝土受冻不仅存在着隐蔽性和滞后性,而且会对混凝土的整体性、紧密性及耐久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施工技术及工程管理等方面都较难以控制,不仅制约着施工质量,也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与成本控制,是混凝土冬季施工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2混凝土冬季施工系统化管理

混凝土冬季施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且对整个工程的工期、质量及成本控制等多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少学者及技术人员对其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某些方面做过研究与探讨,然而以防止混凝土受冻为中心,对混凝土冬季施工进行全面、系统地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混凝土冬季施工管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包括施工前准备、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投资控制等几个方面。

2.1施工前准备

工程技术人员应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