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从来就是以男性为主导的领域,但是,陕建集团科技质量部部长兼科技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巧莉作为公司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专家,从业26年,兢兢业业,苦于钻研,为企业和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质量提升做出了贡献。
愧对家人,无愧工作
“工作以来,时常会觉得对不起家人。”她深入现场爬高沿低,早出晚归是家常便饭。儿子小时候放学回家没人照顾,只能寄宿到朋友家;如今,儿子上大学时好不容易回趟家,却因为她在外出或加班吃不上可口的饭菜。
“作为女性,承担家务是必须的责任,有时候我心里也很愧疚,总想着退休了一定练好厨艺,弥补对亲人的爱”。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每到夏天,王巧莉总是不敢像别的女同志那样穿上漂亮的衣裙、高跟鞋,更别说化妆了,因为随时都有可能到工地现场。“化妆是不符合现场条件和氛围的,是不接现场地气的”,她这样说。
“是什么支持您走到现在?”王巧莉想了一会说道:“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吧,既然选择了建筑业,就无怨无悔。”
到了夏季,酷暑高温的施工现场,脚手架林立,无法打遮阳伞,有时只能抓着烫手的钢管架,到一个个暴晒在骄阳下的作业面上进行质量检查。
“但看着那些更加辛苦的现场管理者和操作的工人,自己还是会觉得自愧不如”。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而且要尽最大努力做好。”由于要编写《创建鲁班奖工程细部做法指导》,连续的伏案工作,王巧莉的颈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甚至于到了医生建议手术的程度,但她拒绝了手术,依靠自己的毅力坚持锻炼,现在终于恢复的很好。她感慨地说“工作必须兼顾健康,当你病了的时候,再着急也没法工作”。
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学习
王巧莉和她的团队在编写《创建鲁班奖工程细部做法指导》过程中,对工程中独特的、创新的、具有实效的做法进行了现场观摩、量测、收集、筛选、总结和提炼。“这本书源于工程施工实际,主要内容包括10部分,个细部节点,34万字,多张CAD图,多幅实例图。”该指导用时两年多编写完成。由于过程的认真付出和每一个节点的严格把关,该书完成后成为建筑行业有影响的专业书籍,为行业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无论平时工作多么繁忙,多么辛苦,我和我的团队都要抽出一定时间来学习,因为规范标准在不停地变化,作为一个集团的质量管理者必先首先掌握,同时承担了多项行业标准和课题。”主要有主编陕西省地方标准5项,参编2项;主编企业标准(专著)3项;参与完成建设部及陕西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3项。其中,企业标准(专著)的《细部做法》及《质量通病》被推荐为全国性建筑业专著,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并评为出版社优秀图书,成为行业认可的质量控制与提升指导书,多次再刊,发行量过万册。
科技创新,全力提升质量
这些年里,王巧莉先后参与了一大批高端项目、重点工程的建设。“质量必先以技术为先导、为支撑。”在抓好质量的同时,非常重视科技工作。在她和她的团队不断努力下,集团的科技研发工作不断发展和提升,得到了科研院校、建设主管部门和科技厅等单位和部门的肯定和好评。她从集团立项科研课题抓起,扎扎实实的一个一个、一步一步推进,使集团的科技研发工作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她为完成《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规程》,带领团队以集团承接的西安大华纱厂改造项目为依托,结合施工现场地点不断变化的现状,指导项目购进大型移动式建筑垃圾破碎设备,与建研院研究人员一起,攻克建筑垃圾破碎及再利用技术。在对大华纱厂m3拆除垃圾破碎处理的基础上,研究出了M5-M15再生砂浆配合比及C15-C30再生混凝土配合比,实现了建筑垃圾的破碎再利用。此成果获得了年中国施工管理协会科技成果二等奖。
有一年寒冬,榆林的一个工程项目需要赶工期,在零下十七度的恶劣天气下必须继续施工。这其中混凝土保质保量供应是决定能否顺利施工的关键。为此,王巧莉带领技术人员多次穿梭奔波于商品混凝土厂和施工现场,确定暖棚搭设、热水供应等保温措施,进行混凝土入模温度测试,检查混凝土养护情况,最终保证了混凝土质量。
王巧莉先后获国家适用新型专利7个,曾被科技部、国资委、发改委及中国科协四部委评为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活动创新标兵;被中国建筑业协会评为“十一五”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被陕西省国资委评为“十一五”科技创新标兵、“四有”模范职工等。“搞质量是个苦活,也是个细活,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要求标准,不容得一点的放松和大意。”这是王巧莉常说的一句话。“看着我们所建造的一座座高楼大厦林立于三秦大地和全国各地,成为一个个凝固的艺术甚至于地标建筑,时常会有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我们是不为人知的默默的建筑建造者。”
责任校对:水煮鱼丸
通知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