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

目录

项目地理位置图.........................................................-1-

第一章概述

1.1项目背景

1.2项目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

1.3编制过程

1.4设计依据

1.5工程特征表

第二章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1地质灾害规模、范围及灾情评价

2.2主要危及对象及灾后损失估算

2.3主要结论

2.4项目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第三章地理地质环境

3.1自然地理条件

3.2地质环境

第四章滑坡基本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4.1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4.2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第五章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治理方案

5.1治理目标与原则

5.2设计依据与等级划分

5.3滑坡治理方案比选

5.4滑坡治理方案

5.5工程规模

第六章工程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6.1编制依据

6.2相关问题说明

6.3投资估算

6.4资金筹措

第七章施工组织设计

7.1施工条件

7.2施工方法及施工工序

7.3施工交通运输

7.4施工总体布置

7.5施工总进度

7.6工程监测

第八章环保规划设计

8.1设计依据

8.2施工对环境影响评价

8.3环境保护设计

8.4环境管理与环境监督

第九章项目实施保证措施

9.1施工临时交通方案

9.2组织管理

9.3资金管理

9.4技术保障措施

第十章治理工程效益及风险评价

10.1效益分析

10.2风险分析

第十一章问题与建议

1、建议本项目尽快实施

2、建议尽快完成地质勘察工作

3、加强监测工作

4、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

附图表

第一章概述

1.1项目背景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地点1省地点

建设单位:地点交通运输发展中心

编制单位:设计单位

拟建项目位于地点县道地点2地点3地点4(桩号段落为K+.~K+)。县道地点2(地点6~地点5)是地点公路网中重要的一条道路,路线起点接**交叉,途经**镇、**镇、地点3,路线终点位于地点5,与国道***相接,地点7境内路线全长为43.0km。

由于年7月~8月连续降雨,年8月17日,县道地点2地点42处山体发生滑坡(1号滑坡体位于县道地点2道路K+~K+段路基右侧上边坡,2号滑坡位于县道地点2道路K+~K+段路基右侧上边坡),导致县道地点2地点4交通中断,直接影响县道地点2地点4的道路通行和交通安全,还严重威胁着居住在滑坡体坡下28户名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治理该项目刻不容缓。

图1-11号滑坡体图1-22号滑坡体

1.2项目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

拟建项目2处滑坡体位于地点地点3境内,地点3地理坐标为经度**、纬度33°**,地点3位于地点东南部,**脚下,境内山高谷狭,距县城66公里,东接**,西邻**,南界地点5,北邻**。2处滑坡位于地点县道地点2地点3地点4,经此向北1.2km为**瀑布,向南9km为**,向北28km为**国家森林公园,距**高速**收费站3.6km。

1.3编制过程

受地点交通运输发展中心委托,我司于年3月10日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2处滑坡体进行了现场调研和地形测量,收集了气象水文等相关资料。结合专家、建设单位及相关单位的意见,首先对滑坡体影响范围内的道路进行应急抢险临时保通,其次完成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1.4设计依据

(1)国家规范及标准

l《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GB/T-)》

l《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l《滑坡防治设计规范》(GB/T-)

l《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

l《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l《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l《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JB-)

l《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l《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l《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

(2)行业规范及标准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

《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

《公路挡土墙设计与施工国家标准图集实施手册》

(3)参考资料

《公路设计手册路基》(第二版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主编)

(4)相关文件

地点交通运输发展中心关于呈报地点2地点4应急抢险与治理工程方案的报告

1.5工程特征表

表1-1工程特征表

第二章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1地质灾害规模、范围及灾情评价

2.1.1地质灾害体规模、范围

(1)1号滑坡

1号滑坡体紧邻县道地点2路基右侧,距路基左侧下方居民区76m,主滑方向约NE78°。滑坡体前缘高程约m,后缘高程约m,相对高差约38m,纵向长度30m~70m,横向宽度约m,坡度在42°~47°之间,后缘边坡上方约4米~20米范围内坡体有多道横向裂缝,缝宽约5~10cm,缝长约30~50m,滑坡体总面积约m2,滑坡体平均厚度约8m,总体积约5×m3。

图2-1滑坡后缘形态特征图2-2滑坡前缘堆积体

图2-3坡面左侧擦痕图2-4坡面电力设施损坏

(2)2号滑坡

2号滑坡体紧邻县道地点2路基右侧,距路基左侧下方居民区93m,主滑方向约NE47°。滑坡体前缘高程约m,后缘高程约m,相对高差约15m,纵向长度约20m,横向宽度约m,坡度在41°~44°之间,滑坡体总面积约m2,滑坡体平均厚度约4m,总体积约m3。

2.1.2地质灾害灾情评价

2.1.2.1评价依据

拟建项目2处滑坡体地质灾害分类主要依据国家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及风险评价的有关规程、规范和相关行业标准,主要如下:

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万)》(试行);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GB/T-)。

2.1.2.2评价内容

1)地质灾害分类

依据《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万)》(试行)附录E中地质灾害分类表E.1、E.5规定对滑坡和地裂缝进行分类。

表E.1滑坡分类表

表E.5地裂缝分类

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GB/T-)表15相关规定,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根据灾情和险情分为危害大、危害中等和危害小三级。

表15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

2.1.2.3评价结果

依据表E.1滑坡分类表、表E.5地裂缝分类表和表15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规定,结合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分析,对拟建项目2处滑坡体分类及分级评价见表2-1:

表2-12处滑坡体分类分级汇总表

2.2主要危及对象及灾后损失估算

2.2.1危及对象

拟建项目2处滑坡体主要危害为:①县道地点2交通中断,公路设施损坏,以及来往群众的安全;②威胁到居住在滑坡体下方的28户居民的房屋、财产和人身安全,危害人数人、房屋建筑㎡。

2.2.2灾后损失估算

根据现场调查和统计,结合地点3地区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对地点32处滑坡体的规模、影响范围、危及对象等进行经济损失估算,为了使估算最大限度地接近实际,对2处滑坡体危及的对象进行分类确定价格进行估算。估算应注意下面四个原则:

1)客观、真实地反映地质灾害的损失情况;

2)对现有灾害隐患经济损失的估算以危及对象、规模、数量等调查计算结果和危及交通等以发生后的修复费用及造成的直接损失为依据;

3)尽可能地做到定性准确、定量合理、预测符合当地实际及特点;

4)经济损失估算与灾害危害性、危险性评价结果相协调。

根据实际情况,将经济损失分为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详见表2-2。

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灾害直接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包括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物品、财物等破坏而引起的经济损失,以重新修复所需费用计算。

地质灾害间接经济损失:在前者基础上所产生的后续效应,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往往在短期内不易被马上发觉。

表2-22处滑坡体造成经济损失估算表

综上所述,地点地点32处滑坡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64.万元,潜在经济损失约万元。

2.3主要结论

依据相关规范及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分析论证,对2处滑坡体做出如下结论:

(1)地点3地点42处滑坡体,上覆土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夹块石,下伏基岩为第三系砂岩与砾岩。

(2)2处滑坡体均为小型土质滑坡。

(3)滑坡前缘受地点2修建时路基上边坡刷坡的影响,改变了斜坡原有的地形地貌和应力状态,促使坡体发生变形,并逐渐向滑坡后缘扩展,在长期雨水和变形积累下,应力进一步集中,最终发生了滑坡,属牵引式滑坡。

(4)经分析论证,该滑坡危害大,急需治理,宜采用边坡加固(路侧护面墙及挡墙)+抗滑挡墙+骨架植物防护+削方减载为主,地表截排水工程、边坡整修工程和植被恢复为辅的综合治理方案

2.4项目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拟建项目2处滑坡体己经发生滑移,植被已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滑坡体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临界平衡状态,后期若遇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不利条件影响下,滑坡体会再次失稳,将直接威胁滑坡体前缘县道地点2道路和居住在坡下的28户名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实施该项目,消除安全隐患,为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县道地点2安全运营、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边坡植被,对该滑坡体的治理迫在眉睫。

第三章地理地质环境

3.1自然地理条件

3.1.1地理交通

地点3位于地点东南部,地点8脚下,境内山高谷狭,距县城66公里,东接地点9,西邻地点10,南界地点5,北邻地点11镇,向南9km为地点12古镇,向北28km为地点8国家森林公园,距地点13高速地点12收费站3.6km。地点3境内有**高速公路过境,长25千米,在地点14村有1个出口,通往地点8景区。县道地点2、乡道**、县道**穿越地点3,道路纵横交错,组成地点3主要道路交通网,交通便利。

3.1.2气象与水文

该区气候属亚热带向温暖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平均气温12.4℃~13.8℃,一月份最低气温0℃~1.2℃,极端最低-13.1℃~-16.6℃,最大冻深20cm,7月份最高温度24.4℃~25.4℃,极端高温36.4℃~37℃;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降水量毫米,51%集中于七、八、九月。初霜始于10月中旬,终霜止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年平均无霜期约天。

县境内水资源主要分为地表径流产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多年平均径流总量8.46亿立方米,过境客水6.01亿立方米,总量14.47亿立方米。全县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资源总量3.亿立方米。水资源相对丰富,水质较好,大部分水质符合生活用水、渔业水域、农田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水质标准。

一、河流水系:县境内分布着大小河流及山沟条。其中,流域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河沟条;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96条;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7条;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5条;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条,大小河谷及其支流分别构成羽状,树枝状水系格局,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2公里左右。县境内主要河流有金钱河、马滩河、箭河、靳家河、唐家河、地点16河、谢家河。金钱河、地点16河、谢家河三大干流,分别向东、东南、西南、穿流县境,注入丹江,汇入汉江。金钱河、谢家河为汉江一级支流,在县境内总面积占全县面积77.3%,地点16河为丹江的一级支流,县境内总面积占全县面积17.2%。

(一)**河,是流经县境的最大一条河流,源于地点1省地点15县丰北河,流经地点15县、地点,入湖北省郧西县,在郧西县境内与汉江交汇。干流在本县境内长79.1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平均常流量13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马滩河、箭河、唐家河及靳家河。

(二)**河,源于地点11镇鹃岭,东流经地点11、中村、地点16镇,由地点16镇湘子店出境,入地点17县土门镇汇入丹江,是丹江一级支流。干流在县境内长40.3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平均常流量1.47立方米∕秒左右。主要支流有洛峪沟、铁峪沟河。

(三)**河,源于地点17镇白岩、天桥镇大岭两处,流经地点17、天桥、照川镇,东南流35公里入湖北郧西境内,是汉江一级支流。干流在县境内长37.9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平均常流量1立方米∕秒左右。主要支流有东河、西河、石佛寺河。

(四)马滩河,源于鹃岭西,流经十里铺街办、地点7城区、色河铺镇及板岩镇于合河口汇入金钱河,是金钱河一级支流,干流长41.6公里,平均常流量2.2立方米∕秒左右。主要支流磨沟河、甘沟河、西河、峒峪河及小河。

(五)箭河,源于地点8镇三官殿土地岭,流经地点8镇、松坪、莲花,在地点12关镇箭河村汇入金钱河,是金钱河一级支流,全长27.5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平均常流量0.98立方米∕秒左右。

(六)靳家河,源于鹘岭南麓群山沟中,流经延坪镇、马家店、地点3、地点12关镇,在地点12关镇柏树坪汇入金钱河,是金钱河一级支流,,全长30.2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平均常流量1.35立方米∕秒左右。主要支流有李家河、水演、两岔河、万福沟。

(七)唐家河,源于镇安茅坪,在杨地镇后荫上河湾入境,在合河汇入金钱河,是金钱河一级支流,河长18.2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0.36亿立方米。

二、泉水:县境内泉水多分布于石灰岩溶蚀地区,全县共有泉水眼,年总出水量万立方米。出水量大的有延坪水演、西泉龙洞、照川黄龙洞、板岩白水河、法官洞沟泉、地点12仙姑洞泉和地点17暖水川的温泉。

三、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渗入来补给,多以泉水形成出露,排泄于河流。我县虽然气候湿润,雨量充沛,但由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的差异,致使地下水分布很不平衡。地下水分布大致为层状基岩裂隙孔隙层间水含水岩和松散覆盖层孔隙水含水岩二类,一类多分布于低中山区,一类分布于河谷阶地。我县各大河流的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之和3.34万立方米∕年。

3.1.3区域经济状况

地点位于地点1南部。总人口467人,其中城镇人口人,乡村人口人。民族有汉族、回族、苗族、满族等14个,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95%。人口密度为人/km2。地点资源富集,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年全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2亿元,比上年下降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7亿元,增长2.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1%;第二产业增加值67.81亿元,下降10.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0%;第三产业增加值54.65亿元,下降0.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9%。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8.87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为54.65%,比上年降低2.76个百分点。

3.2地质环境

3.2.1地形地貌

地点位于地点1省东南部、商洛市中南部,全县土地面积平方公里,东与地点17、商南为邻,西与镇安、地点15交界,南与湖北省郧西县毗邻,北与商州区接壤,距西安市km。路线所经区域属陕南山地,地点地处秦岭腹地,境内群山绵亘,沟壑纵横,由流岭、鹃岭和郧岭构成“三山夹两川”的地貌格局。平均海拔0米,最高地点8主峰海拔.4米,最低处地点12关小河口海拔米。属秦岭南坡中、低山区,山地占总面积的82%,地形总体呈中、北部高,东西南三面低的复杂地势,一般海拔~m,东、北部山岭绵延起伏,沟谷密布,水系多沿主流呈南北向树枝状,溪谷狭窄细小,谷岭高差较小。

地点地点31、2号滑坡体所在区域地貌类型属秦岭南坡中、低山区地形结构,地质构造位于祁秦地槽东秦岭褶皱系,境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峰位于双凤冠,海拔米;最低点与地点12交界前店子村,海拔米。

1、2号滑坡体位于县道地点2地点4(K+~K+),紧邻路基右侧,相对高差在10-50m左右,植被较发育,多为灌木林。自然山坡多呈微凸形,1号滑坡体所处斜坡总体呈坡度42~47°,2号滑坡体所处斜坡总体呈坡度41~44°,2处滑坡体剖面均呈上缓下陡的折线坡地形。

3.2.2地层岩性

区域出露的地层为:上部为第四系棕红色残坡积土,土中夹少量块石、巨块石,下伏为第三系(E)和泥盆系(D)砂岩、砾岩,呈厚层块状,滑坡发生于山坡残坡积土层之中。

3.2.3水文地质

2处滑坡体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残坡积物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上层滞水为主,赋存于包气带中,含水量少,对工程施工影响不大。

3.2.4地质构造与地震

据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和《1:50万地点1省构造体系与地震分布规律图》说明书,道路所在区域总的属震级小、强度及频率低的相对稳定区,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项目所在区新构造活动以缓慢的上升运动为主,地震震级小、强度弱、区域稳定性较好。

滑坡体所在区域北邻地点7~凤阳镇大断层,区内近东西向断层构造发育,密集,经初步调查推断,一条小型断层穿过滑坡体所在区域。

第四章滑坡基本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4.1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4.1.1滑坡基本特征

(1)滑坡平面形态

1号滑坡体平面形态为圈椅状,剖面形态为弧状。剪出口位于路基右侧上边坡,剪出后,后壁形成8米高的陡坎,中部形成台坎和斜坡,前缘滑覆带覆盖在道路上,厚度约6米。

2号滑坡体平面形态为圈椅状,剖面形态为弧状。剪出口位于路基右侧边坡上,剪出后,后壁形成2~3米陡坎,中部形成台坎和斜坡,前缘覆盖在道路上,厚度约4米。

(2)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根据现场调查,2处滑坡体为残坡积土层滑坡,土中夹少量块石,块石母岩为砂岩、砾岩。

4.1.2滑坡形成机制

①滑坡变形特征

调查表明2处滑坡体均为小型土质滑坡,滑坡体所在区域北邻地点7~凤阳镇大断层,区内近东西向断层构造发育,密集,经初步调查推断,一条小型断层穿过滑坡体所在区域。其中1号滑坡体周界清晰,后壁明显,后缘陡坎最大高差在8m左右,后缘边坡上方约4米~20米范围内坡体有多道横向裂缝,缝宽约5~10cm,且存在扩展的趋势,滑体中部存在贯通的拉张裂缝,形成滑体中部台坎,两侧剪切裂缝和后缘拉张裂缝贯通,形成滑坡圈闭,滑坡前缘覆盖在道路上,厚度约6米。

2号滑坡周界清晰,后壁明显,后缘陡坎最大高差在2~3m左右,调查过程中未见明显裂缝及张拉缝,滑坡前缘覆盖在道路上,厚度约4米。

②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从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发生时间、诱发因素及变形规律,分析1、2号滑坡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坡体结构及气象与水文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

1)滑坡区地形总体为斜坡地带,后缘高,前缘低,1号滑坡体所处斜坡总体呈坡度42~47°,2号滑坡体所处斜坡总体呈坡度41~44°,2处滑坡体前缘为县道地点2公路,总体坡形呈现下陡中缓上陡,滑坡区坡面呈凹槽形特点,易于地表水的汇集下渗及径流,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条件。

2)经现场实地调查,区域出露的地层为:上部为第四系棕红色残坡积土,土中夹少量块石、巨块石,下伏为第三系(E)和泥盆系(D)砂岩、砾岩,呈厚层块状。两处滑坡发生于山坡残坡积土层之中。

3)大气降雨对于斜坡的稳定性是一个十分不利的因素,是诱发滑坡发生的直接因素。连续降雨时,随着雨水下渗,斜坡土体含水量逐渐增加,直至饱和状态,该状态下①土体重度增加,土体自重应力增加;②土体内孔隙水压力增加,而破裂面上有效应力降低;③水的长期浸泡,导致土体强度降低。这些因素是水诱发滑坡的原因。

4)该地区早期的人类工程活动是影响斜坡变形形成滑坡的重要因素。滑坡前缘受地点2修建时路基上边坡刷坡的影响,改变了斜坡原有的应力状态,促使坡体发生变形,并逐渐向滑坡后缘扩展,在雨水下渗的反复作用下,导致抗剪强度降低,易产生滑动。其它人类活动如山体植被破坏、坡体加载等都对滑坡稳定性产生了不利影响。这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1、2号滑坡体的形成由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而成。

4.2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4.2.1滑坡变形稳定性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及目前滑坡稳定性现状等,对滑坡的变形定性分析如下:

1)滑坡地势总体为后缓前陡,后缘为台坎地形,植被覆盖率较低,且后缘山体分布有凹槽,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汇集、下渗。滑坡前缘县道地点2道路在修建时路基上边坡刷坡改变了斜坡原有地形地貌,导致坡体应力重新分布,坡体变形。

2)滑坡形成后,后壁出现最大高差约8米的陡坎,后壁上方边坡有多道横向裂缝,缝宽约10厘米,且存在扩展的趋势,中部存在贯通的拉张裂缝,两侧剪切裂缝和后缘拉张裂缝贯通,更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汇集、下渗。

3)滑坡后壁上方边坡出现的多道拉张裂缝,在一定条件下,滑坡后壁上部边坡存在失稳的可能,一旦失去稳定,则会对前期滑坡存在加载推移的作用,使滑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4)滑坡前缘滑覆带位于县道地点2道路上,阻断了县道地点2道路的通行,为保证临时通行,必须对路上的滑坡土体进行清理,清理后会导致滑坡阻滑力减小,对现状滑坡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4.2.2滑坡稳定性计算公式

滑坡稳定性评价应根据滑坡滑动面类型和物质成分选用恰当的方法,并可参考有限差分法、离散元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考虑。后期根据本项目地质勘察报告相关资料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和推力计算,公式推荐如下:

4.2.2.1堆积层(包括土质)滑坡

拟建项目2处滑坡均为土质滑坡,包括两种滑动面类型。

(1)滑动面为单一平面或圆弧形

詹布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可用毕肖普法进行校核。计算公式如下:

图4-1瑞典条分法(圆弧形滑动面)(堆积层滑坡计算模型之一)

a.滑坡稳定性计算

其中

孔隙水压力,即近似等于浸润面以下土体的面积乘以水的容量(KN/m);

渗透压力产生的平行滑面分为;

渗透压力产生的垂直滑面分为;

式中:Wi—第i条块的重量(kN/m);

Ci—第i条块的内聚力(kPa);

Фi—第i条块内摩擦角(°);

Li—第i条块滑面长度(m);

ai—第i条块滑面倾角(°);

βi—第i条块地下水流向(°);

A—地震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Kf—稳定系数。

若假定有效应

其中是孔隙压力比,可表示为

简化公式:

b.滑坡推力计算公式:

对剪切而言:

对弯矩而言:

其中:Hs、Hm—推力(kN);

Ks—设计的安全系数;

Ti—条块重量在滑面切线方向的分力。

(2)滑动面为折线形

用传递系数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可用詹布法进行校核。

图4-1传递系数法(折线形滑动面)(堆积层滑坡计算模型之二)

a.滑坡稳定性系数

其中

式中:—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即

其余注释同上。

b.滑坡推力

应按传递系数法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i—为i条块的推力(kN/m);

Pi-1—为第i条块的剩余下滑力(kN/m)。

下滑力Ti:

抗滑力Ri:

传递系数:

孔隙水压力Nwi:

即近似等于浸润面以下土体的面积乘以水的容重。

渗透压力平等滑面的分力TDi:

渗透压力垂直滑面的分力:

当采用孔隙压力比时,抗滑力Ri可采用如下公式:

式中:ru为孔隙压力比

4.2.2.2滑坡滑带参数确定

滑带力学参数,可采用试验、经验数据类比与反演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反演公式推荐为:

一般条件下,稳定系数K可根据下列情况确定:

滑坡处于整体暂时稳定-变形状态:K=1.00~1.05,

滑坡处于整体变形-滑动状态:K=0.95~1.00,

4.2.2.3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

(1)抗滑安全系数

设计:自重,Ks=1.2~1.4;

自重+地下水,Ks=1.1~1.3。

校核:自重+暴雨+地下水,Ks=1.02~1.15;

自重+地震+地下水,Ks=1.02~1.15。

(2)抗倾安全系数

对于崩滑体防治工程,应采用抗倾安全系数进行设计。

设计:自重,Ks=1.5~2.0:

自重+地下水,Ks=1.3~1.7。

校核:自重+暴雨+地下水,Ks=1.1~1.5;

自重+地震+地下水,Ks=1.1~1.5。

(3)抗剪断安全系数

当采用注浆或微型桩加固滑带时,应采用抗剪断安全系数进行设计。

设计:自重,Ks=2.0~2.5:

自重+地下水,Ks=1.7~2.2。

校核:自重+暴雨+地下水Ks=1.2~1.5;

自重+地震+地下水,Ks=1.2~1.5。

(4)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应根据其工程级别进行,即I级防治工程的安全系数取高值,Ⅲ级防治工程的安全系数取低值。

(5)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可采用分级方法进行,即主体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可取高值,附属或临时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可相应降低。

(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取值,详见表5。

4.2.3滑坡变形稳定性评价

综上所述,后期根据本项目地质勘察报告相关资料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和推力计算。目前,两处滑坡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临界平衡状态,若不及时做出治理,后期若遇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不利条件影响下,滑坡体会再次失稳,且现滑坡后壁上边坡为陡坎,裂缝发育,失稳的可能性大,进而对前期滑坡存在加载推移的作用,使滑坡范围进一步扩大。

文章仅作部分展示,完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都在云盘等你下载学习呢!

更多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8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